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精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丛书|中医|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正史|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印谱|地图|会员中心
戏曲声腔、剧种。因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与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明成化年间已见记载(见陆容《菽园杂记》)。嘉靖年间曾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扬州、徐州等地流行。联曲体结构。演唱仅用鼓板,无管弦伴奏。有滚调。有人认为青阳腔曾受到流入池州的余姚腔的影响,或径由余姚腔演变而来。明末起日趋衰落。一般认为浙江的调腔尚保留余姚腔的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