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昨日黄花
【拼音】:
【简拼】:
【解释】:
【释义】 比喻已经过时的失去意义的事物。
【例】 ① 黄宗江是一位大才子、大学者,然而他却以“艺人”自诩;他对自己过去的成绩,自谦为“昨日黄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5.30)
② 3年前,正当互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之时,人们曾经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昨日黄花。然而,今日的《科技日报》报道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电子图书并没有成为图书出版界的新宠,也并没有为出版业撑起一片蓝天。(中国新闻网2003.10.21《电子图书风光难再 传统纸张书籍非“昨日黄花”》)
③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只要是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不会陌生这句在北京民间很久以前就流传甚广的话。可是,这已是昨日黄花。卫星城的定义,BDA的成熟,轻轨的规划,京津唐和京开的开通,每一个变化都在改变着南边这片曾经被视为贫瘠土地的命运。(新浪房产2004.10.6《北京南贫北贱已成昨日黄花》)
④ 可如今,决赛也赛完快俩月了,李宇春陆续登上各大报刊的封面,就连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也没放过她。渐渐地,超女比赛这事就成昨日黄花了,李宇春成了众人皆知的大众偶像了,再对这事狂热下去,就显得有那么点土了吧唧的,不够in了。(新华网2005.10.14《新鲜事物 还有多久化作昨日黄花?》)
⑤ 现在的大连已是昨日黄花了,客场打国际都被灌4球,如果不是国际大比分领先换下主力开始走着踢球,最终能踢成啥样真很难说。(东方体育2006.5.8《大连已是昨日黄花》)
⑥ 然而,实德在A3联赛中的发挥却不尽如人意,再结合目前仅列中超积分榜第6位,早早退出冠军争夺的窘境,人们不免要生出这样的担忧: 实德是否已成昨日黄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8.9《实德已成昨日黄花?》)
⑦ 还记得方超吗?他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最火的童星。两岁多就出演《啊,摇篮》,托出他的人是大导演谢晋。后来,他5岁拍《牧马人》,6岁拍《大桥下面》……15岁之前,方超先后出演了20多部电影、5部电视剧。现在的方超呢,却只能在一些戏里跑跑龙套,无声无息地消逝于朗朗星空。(时光网2007.8.25《有多少童星成为昨日黄花》)
⑧ 万科、金地集团日前发布的9月份销售数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房产业“金九银十”已如昨日黄花。(证券日报2008.10.18《“金九银十”如昨日黄花》)
⑨ 球星价值高低最直接的体现是广告,这几年nike的一号男主角就是小皇帝……跟LBJ相比科比早已是昨日黄花。(体育论坛2009.1.18《科比确实已是昨日黄花》)
⑩ 如果将文学比作一朵花,那么,在浮躁、功利、作秀的风雨摧残下,只能是每况愈下: 或小众化,或边缘化,或沙漠化。再有时尚风雨的侵躏,它不变成昨日黄花才怪?!(读书论坛2010.10.25《无须忧伤: 文学成为昨日黄花是必然》)
⑪ 这些年来,随着电子贺卡的风行,传统贺卡仿佛已被中国人抛于脑后了。(中山商报2011.1.14《传统贺卡已成“昨日黄花”》)昨
⑫ 清华百年祭: 教授民主治校已成昨日黄花(中国新闻周刊2011.4.14标题)
⑬ 超模也难敌岁月消磨成昨日黄花(爱美网2011.6.30标题)
【辨说】 “昨日黄花”源于“明日黄花”,却一直被批为误用,有人主张应坚决摈弃,然而却生命力特强,使用者多,用例也渐趋频繁。2004年的时候,《咬文嚼字》编辑部曾就这个成语的合理性有过一次讨论。其中有作者说,他两次在互联网上搜索“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两次搜索到的用例分别为16200∶7420和17800∶8500。(见《咬文嚼字》2004.7期)就此统计看,“昨日黄花”的用例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日黄花”。
为何被批为误用的成语竟能如此广为流行?这实在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社会语用问题,不是一句“坚决摈弃”就能解决问题的。
成语就其来源说,主要有两个源头: 来自书面文献和来自民间口语。来自民间口语的大多能望文生义,来自书面文献的则多需溯源,必须了解这个成语形成的语境,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它的整体意义。
“明日黄花”原是一条来自书面文献的成语,无法望文生义。“明日”尚未到来,怎么就已过时了呢?确实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条成语的源头是苏轼,苏轼曾两次在自己的诗词中用到这个“明日黄花”。一次在诗《九日次韵王巩》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一次在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这“九日”和“重九”,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而“黄花”就是菊花,那一天正是菊花最旺盛的时候,古人就在这一天赏菊。而过了重阳,黄花便开始凋零,所以就引申出过时的意思来。只有了解这个成语形成的语境,以上的疑问才能消除。然而,人们对这类字面义看上去好像没有难点的成语常常不愿去查阅,而“明日”与“过时”又很矛盾,似乎联系不到一起,于是便有了改写的“昨日黄花”。这“昨日黄花”其实是望义生文的,望“过时”之义,生“昨日”之文,而其中“黄花”的意象似乎已被淡出,否则讲不通。因为重九日之后的明天,黄花要枯萎了,所以“明日黄花”有过时之义;而重九日之前的昨天,黄花尚未盛开,“昨日黄花”是无论如何引申不出过时之义的。所以误用者关注的其实只是“昨日”和“明日”,完全看淡了“黄花”,这才有了解释的可能和流行的基础,因习非成是而约定俗成。应该说这种约定俗成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从成语的历史看,来自书面文献的成语的字词、结构乃至意义,有随着社会习俗和社会用语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改变了原义的变化,按现在的字面义作望文生义的附会。而附会一旦流行,便会形成与原义截然不同的新义。这其中有用词不变只是词义变化的,如:“文质彬彬”,原义是形容人外表的文采与内在实质相一致,配合得很好;现在则只形容人的外表斯文,“质”已虚化为衬词了。还有改变词序而引起词义变化的,最典型的便是“每下愈况”演变成了“每况愈下”。
另一种是不变原义的变化,即只改变字词而不变意义。如“揠苗助长”变成“拔苗助长”,“唾手可得”变成“垂手可得”。这种变化的原因都是由于社会用语习惯的变化。“昨日黄花”应该就是这一种性质的变化。既然“拔苗助长”一类经改写的成语能被接受,“昨日黄花”为什么就不能被认可呢?
成语的意义一旦约定俗成就会流行,即使是由望文生义的误解或曲解而形成的也不例外。被误用的成语之所以也能流行,是因为它们同样具备了词语流行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具有新的可解释性,一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昨日黄花”正具备了这两个必要条件,所以它就流行了。所以,对“昨日黄花”的流行,我们大可不必横加指责,不妨就让它与“明日黄花”同时并存。
又,“昨日黄花”还偶见变体的“昔日黄花”,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夫妻,用‘先生’来指称丈夫,用‘太太’来指称妻子,已经成了时髦用语,‘爱人’一词已成了昔日黄花。”(唐得阳主编《中国文化的源流》第六章《民俗风情》)
【结构分析】 名词性偏正结构。
【顺接】:花红柳绿 花花点点 花源避秦 花说柳说 花狸狐哨 花阶柳市 花枝乱颤 花晨月夕
【顺接】:白鹭转花 异草奇花 头昏眼花 窃玉偷花 天女散花 眭阳之花 败柳残花 异卉奇花
【逆接】:昨日黄花 昨非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