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精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丛书|中医|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正史|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印谱|地图|会员中心

1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一
  周易浅述易类
  提要
  臣等谨案、周易浅述八卷、国朝陈梦雷撰。梦雷字省斋、闽县人。康熙庚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缘事谪戍。后蒙恩召还、校正铜板。复缘事谪戍。卒於戍所。是编成於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阳堡时所作。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而叅以王弼注孔颖达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德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己意以明之。盖行箧乏书、故所据止此。
  其凡例称解易数千家、未能广览、道其实也。然其说、谓易之义蕴不出理数象占。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於象。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为主。持论多切於人事、无一切言心言天支离幻冥之习。其诠理虽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变之说。取象虽兼采来氏、而不取其错综之论。亦颇能扫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图、乃其友杨道声所作。穿凿烦碎、实与梦雷书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载、且说易原有此一家、姑仍其旧存之、置诸不论不议可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篡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周易浅述凡例
  一、易之为书、义蕴虽多、大抵理数象占四者尽之。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六经皆言理、独易兼言数。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於象。夫子谓立象以尽意、而全彖六爻之传皆称象曰、则理数之备于彖可知。故今所注释、多即其取象之由释之。盖知象则理数在其中。且可随类旁通、不拘于一隅之见。不独先儒精义可融洽、即时解所称君臣政教、亦不妨借为设象之观矣。
  一、有象即有占。本义分龙马日月之辞为象、吉凶悔吝之辞为占。然占即在象中。盖龙马日月之辞、象也、即占也。吉凶悔吝之辞、占也、亦卦爻中有此象也。系辞传谓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然必平日审于象、既筮乃明于占。盖观象贵能变通、临筮乃以我所问之事合之所占。自能分其义类、以定可否矣。
  一、是书虽参注疏大全及苏氏来氏之解、而要以本义为主。亦有本义所云、大全中朱子又存疑义者。则本义尚有朱子未定之解、自宜叅之他家、以求其归也。间有注疏大全所无、妄附臆见者、必明言与本义異同之故。
  非敢立異、正以心有未安、又不敢以己见托之先儒、故明言附一知半解、以待高明指摘耳。
  一、解易数千余家、未能广览。来氏独于取象最详。然一卦之中内卦、外卦、二互卦、六爻变卦、变卦中互卦、取象已博。若再错综卦取象、亦太泛矣。愚意谓互变犹本卦也、错综则已属意求之。如震为龙、乾亦言龙、正不必过拘也。
  一、易之有图、原列于经首、盖卦画在未有经之先也。今所附杨子道声图说、则有先后天配合、及方圆卦分合之图、多后人之论矣。不知图者、固不得经之原。然不读全经、亦未能究图之蕴。故附图说于后、使人先从诵读、求其文义、然后探其本原也。
  一、是书义蕴本之先儒、图说本之杨子、间皆附以臆见。独于卦变有疑。凡彖传言卦变者、程传本义多異同、朱子亦多存疑。三覆再三、究未得其不易之解。今凡彖传言卦变者、俱照来氏综卦言之、于理甚顺。故阙卦变之图、以待異日。
  一、易之为书、虽理数象占所包者广、大旨无非扶阳而抑阴、随时而守正。教人迁善改过、忧勤惕厉、以终其身。学易者苟不悟此、则诠理虽精、探数虽微、观象虽审、决占虽神、总于身心无当。故所解多于前后总论一卦大意、及逐爻象传之下、发明圣人言外示人大意。虽未敢谓神明默成之道尽是、然借一二言自儆身心、庶克道听途说之咎云。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浅述卷一
  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天下万有不齐之变、不外由太极而生阴阳。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而两仪具。
  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增二画、而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四象成。叠之为三而三才既备、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卦列。谓之卦者、言悬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则八卦皆可为太极。复生两仪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万物之变尽于斯矣。伏羲虽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文义。至文王始作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如乾之元亨利贞是也。周公始作爻辞、以占所动之爻之吉凶。如乾初九之潛龙勿用、九二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者是也。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书。
  夏曰连山首艮、商曰归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则首乾。连山归藏不传。今经则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矣。易之为义有二。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易分上下两经。上经首乾坤而终坎离、下经首咸恒而终既济未济。
  意义所该者广、图说亦发明其略、非以简帙重大而分也。孔子始作十翼。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传象传文言分入诸卦、而上下繫传及说卦序卦杂卦附于下经之后。故曰易为四圣之书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万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为天、其卦纯阳。健而不息、故其象为天。统言其象占、则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则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纯阳、变化不测、故六爻皆取象于龙。具龙德而在上、则居天位以应天、天子之事也。具龙德而在下、则尽天理以顺天、学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见惕跃飞亢各随其时者、圣人也。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固守其潛、积学待见、当惕而惕、当蹊而跃、飞则应时、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贞。
  三画皆阳、其卦为乾、其象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谓。天体纯阳、健而无息。以形体言为天、以主宰言为帝、以性情言谓之乾。下三画内卦也、上三画外卦也。六画皆阳、内外皆乾、乾之纯、健之至也。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词、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六奇纯阳、有元气浑沦无所不包、而发生畅茂、各得其宜、皆归于至正之象。学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变、则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终也。按、大全谓诸家解元亨利贞皆作四德、独本义作占辞、然惟理如是、则数亦如是、见于象占亦如是。经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义则就其象断其占、为体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龙勿用。
  凡画卦自下而上、故下爻为初。按、本义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则所余三十六策、合四九之数为老阳。得二偶一奇、则所余二十八策、合四七之数为少阳。老变而少不变、故阳爻称九。按、来注引繫辞参天两地而倚数。
  谓参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两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
  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为九。所以阳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为六、所以阴皆言六。取生数不取成数、此说亦可参用。龙八十一鳞、九九之数。变化不测、纯阳之物。故诸爻皆取象于龙。初阳在下、故有潛龙之象。此时未可有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虽戒占者之辞、实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出潛离隐、故有见龙之象。泽能及物、犹田之得雨、耕获有功、故有在田之象。虽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泽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见之象。占者得此、则利见此人。若占者有见龙之德、则可以得君行道、利见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阳爻。三、阳位。在下卦之上、重刚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则三为人位。故不取象于龙、而称君子。处危地而以学问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龙也。三、下乾终而上乾继、故其性体刚键、有朝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拟议之辞。三居下卦之终、故言终日。夕亦日之终也。
  终日乾乾、自始至终、无日不戒惧也。夕又惕若、自昼至夜、无时不戒惧也。重刚不中、所处危地、有厉象。虽处危地、而刚健得正、自修不息、有虽危无咎之象。凡言无咎者、本皆可致咎、善处之、故咎可无也。程传拟舜之玄德升闻、时解作相臣忧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阳四阴、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进退之际、无适无莫、无可不可。人不能测、故以或言之。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龙之所棲也。渊虽卑于田、然田非龙所居。在田则下于地、渊正龙所从变化之处。
  跃则已离于地而将向于天矣。九、阳动、故有跃象。四、阴虚、故有渊象。
  以阳居阴、居上之下。又变巽为进退为不果。有进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随时进退、则可无咎之象。乾至健知险、六爻皆不言吉。而险莫如三四、故善处之、仅可无咎而已。程传拟舜之历试诸艰、胡氏拟之储贰。皆存而不可泥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易卦皆以五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虽尊而过乎中、则拟之宾师矣。卦体纯阳、刚健也。以阳居中、中正也。纯阳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飞龙在天之象。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见大人之象。二与五皆刚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万人乐得而见之。即文言所谓圣人作而万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则所利见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尧之得舜可也。
  上九。亢龙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龙由潛而见而跃而飞、至秋分又蛰于渊、知进退者也。过此不蛰则亢矣。五者、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过此则为亢矣。阳极于上、有龙之过亢而动必有悔之象。唯圣人知进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亦自有无悔之道可知。
  用九。见群龙无道。吉。
  九变而七不变。凡筮得阳爻皆用九、而独乾称用九。盖他卦不纯阳、独乾之六爻皆变、则纯阳为阴、所用皆九矣。人为势位所移、为才气所使、是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时变化、无适无莫、故独称用九。坤之用六仿此。六爻皆动、有群龙象。阳皆变阴、不以刚为物。先刚而能柔、有群龙无首象。龙未尝无首而首不可见、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独此言吉、圣人不恃刚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彖即文王所系元亨利贞之辞。彖曰以下谓之彖传、孔子所以释彖辞也。
  彖、兽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则总六爻之义、故以为名焉。彖传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利贞四德而言圣人之法天。此一节首释元义也。
  卦以阳为大、阴为小。六爻纯阳、故曰大哉、赞叹之也。元字兼大始二义。
  大者、无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无所不达、物莫有先者。元之为德不可见也。可见者、物之资始而已。天以生物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实能资之。既资以始、即资以终。自始而终、终而复始、皆一元生意贯彻其间、是能统乎天也。资始者、无物不有。统天者、无时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释乾之亨也。既资其始、自然亨通。元气薰蒸、油然云行。淋漓布获、沛然雨施。资始之初、浑沦未辨、故曰万物。此则形质可别、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谓亨也。经未言亨字。然云行雨施气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言圣人体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终即贞。不贞无以为元、不终无以为始。故曰终始。来注以终为上爻、始为初爻、引繫辞原始要终。亦可兼用、盖六爻即有元贞之义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见惕跃飞亢之位。位随其时、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时成。成者、位自成。垂者、圣人垂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龙者。位有一定、因时变化、与之咸宜者、圣人也、故曰时垂六龙。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与时偕宜、造化在我、犹控御之也。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而能因时变化以合乎天、则圣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贞、而谓圣人之元亨者。言其功业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此释利贞之义也。乾道即乾元之道。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万物由变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无偏也。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万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万物统会一元也。乾道由变而化、万物华者向实、生理各足无偏、此利也。太和元气、保全凝合、又含将来生意、此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气在其中。
  保合太和言气、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为、此元之所以统天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此言圣人体天之利贞也。首出庶物、聪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临天下、犹乾道之变化也。乃恭已无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复其性、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圣人功业成就究竟、故谓之利贞。又按、古本大明终始节在利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则圣人体天之元亨、与体天之利贞、不必分属、尤为浑融。大抵彖传以乾备四德、而要以元气流行无间、发生万物。圣人备四德、亦体元出治、以致太平。此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随其所处时位论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卦之上下两象、伏羲所取。
  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节谓之大象、孔子作传、以释伏羲所取之象也。
  潛龙以下、谓之小象、孔子作传、以释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义、天则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则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体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不息。
  若间以一念之私则息矣。凡大象之传、皆夫子所自取、故与卦爻不相属。
  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仿此。
  潛龙勿用、阳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传、以释周公取象之意也。阳谓九。初爻在下、阳气在下。君子处微、未可以有为也。圣人于乾之初、忧其在下。于坤之初、虑其始凝。已有扶阳抑阴之意。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刚健中正之德。二虽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反复、往来进退动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尽、上乾复来。乾而复乾、无他途辙。犹云反反复复、只在这条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处危地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量可而进、适其时则无咎。增一进字、以断其疑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作也。圣人兴起、在天子位也。此释飞龙在天。至同声相应节、乃言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阳之盈也。盈则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则有悔者无悔矣。防其亢者、复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天德即乾道。阳刚天德、不可为物先。群龙无首、用九之象。不可为首、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盖乾本为万物之所资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极必变、善体乾者、刚而能柔、谦卑逊顺、不为天下先、故曰不可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他卦彖象、作传而已。独乾坤为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设文言、以画二卦之蕴。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为有文之言词也。此乃释元亨利贞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会于其妙而赞叹之、非诠解之词。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浑涵于此。於时为春、於人为仁。四时之运、皆此元气周流。义礼智之善、皆从此生生、恻怛之心发端、故曰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於时为夏、於人为礼。万物至夏发生畅茂。一物如此、万物无不如此。众美之物无不会聚、故曰嘉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时为秋、秋於人为义。秋气严肃、义也。然无此气、不能各遂其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义也。即此便和、所以为利。若不亲其亲而亲他人之亲、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义之和处便是利。盖处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於时为冬、於人为智。万物至冬收敛完固、实理充足。故贞下起元、来岁复能发生。人之有知、见理既明。知而弗去、灵明内涵、万变由我。犹木之有干、枝叶从此以生也。此节发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节乃言君子体乾之学、人事之当然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体。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体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发无不在是。全体皆仁、无一物不在所爱。有君长之道、故足以长人。嘉会、本义曰嘉其所会。谓众美毕集、动容周旋、无不尽善。不失之过、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礼。义、体严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义无不和。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从此立矣、故曰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天行健而四德备。君子亦体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强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长至此、皆以申明彖传之意。然下文申明彖传皆繫以子曰、此则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辞、故左传穆姜尝称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龙勿用、何谓也。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潛龙也。
  自此至乃见天则、夫子申言彖传之意。而此节六爻设为问答之辞。龙德、圣人之德也。圣人神明不测、故曰龙德。初九阳在下、圣人之在侧陋也。不易乎世、谓自守其道、不因世而变易。不成乎名、谓自晦其迹、不求其名之成。行与世违、遯世矣。而道足自乐、故无闷。已不求名、不见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无闷。时当可乐、则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时当可忧、则不失吾已、违而去之。忧与闷不同。为一身起见为闷、为天下起见为忧。此六句皆言龙德确乎其不可拔、隐也。然确乃的确之确、非坚确之确、盖非意专于退也。忧乐一随乎时、行违一准乎道、非一己之私。
  所谓用舍无与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所见真确者也。
  六爻皆以圣人言之、有隐显而无浅深。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正中、正当下卦之中也。盖上下卦以二五为中也。德而曰龙、似神奇不可测矣、不知圣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谨。
  则无不信与谨、盛德之至矣。犹且闲邪存诚、犹诗所谓无斁亦保、虽无厌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闲。诚本我有、故言存。邪闲则诚自存。
  盖妄去则真全、非别求所谓诚者而存之也。乾二画实、故言诚。坤二画虚、故言敬。诚敬者、圣学之源。见于乾卦坤卦、实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谨信之邪、存其谨信之诚。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则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见为己之善、而见为世人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诚之纯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称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本义谓六爻者以圣人言之、有隐显而无浅深。言所处时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积渐也。三爻爻辞称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圣人者也。进德就存诸心言、修业就见诸事言。忠信、存诸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德欲进而不已。然使无真实之心、德安能进。故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人之不实多在于言。若口不择言、虽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诚、即立此忠信。随事检点、不敢妄言。虽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业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为我有也。修辞立诚、业为我有、故曰所以居业也。忠信修辞、言所以进德修业之道。知至知终、又详其始终用功之序。知至至之、进德之事。理无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则进而不已也。诚伪微茫之判曰几。与、许也。人惟所见未真、故不敢进。疑似之际、不能自主。
  知至则实见是非端的。知德之极至在是、而以实心必欲赴之。则凡意念所动、微茫之际、不差此几之动、乃可许之、而德日进矣。知终终之、居业之事。万事究竟归于一诚、故为终。终之则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为义。义与几非二。在心之初动为几、然几尚有善恶。所动皆善、见之于事、则为义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则不知所终。知之而不务至乎其极、虽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终则深知万事归於一诚、而以修辞立诚终之。则凡事之裁制合宜而为义者皆无不存、而业自修矣。知开其始、行要其终。内实其心、外实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终日乾乾、夕犹惕若、无一息之间也。三在内卦为上、合外卦为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进德修业之效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或之为言、可上可下可进可退。上下无常、疑为邪矣。然欲及时而上、故有时或下、非为邪枉也。进退无恒、疑于离群矣。然欲及时而进、故有时或退、非离群类也。四处危疑之地、进德修业与九三同。三因时、四欲及时。无常乃所以为常、无恒乃所以为恒、故无咎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此言凡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故为人所归。以释利见之义也。
  鹤鸣子和、雄呜雌应、同声相应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气相求也。
  下湿易润、水先趋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龙、--。薰蒸之气为云。
  虎、阴物。肃杀之气为风。凡此皆以类相感者也。圣人、人类之首、故为人之利见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观而化也。又以物之亲上亲下、以见人之于圣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轻清成象者皆亲之。本乎地、虫兽草木重浊成形者皆亲之。盖属阳者从上、属阴者从下也。类各有本、本各有亲。圣人万物一体、利见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九为龙、贵矣。而阳不得阳位、位在于五、是无位也。上而亢、高矣。
  而纯阳无阴、是无民也。九三之贤在下、而敌体不应、是无辅。是以动而有悔。然致悔在动。不动而复于潛、则悔可无矣。
  潛龙勿用、下也。
  阳在下也。释潛龙以气言、此释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见止在田、尚未大用。时舍者、暂止于此、势非久安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进德修业、行所当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跃在渊、自试也。
  自试、斟酌之意。试其时之可否而不轻进、非中无所主而漫以尝试也。
  飞龙在天、治也。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龙有悔、穷之災也。
  阴阳一气无穷、而时位有穷。穷极则災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盖一百九十二阳爻皆用九、各有所指。
  独乾之用九为刚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元者、仁也、足以长人者也。
  人君体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诚恻怛之意、行于刚果之中。宽猛得宜、天下自无不治矣。四德独言元、元可包四德也。亢之后言元、贞下起元也。
  天下自无不治、一元之运、无为之化也。自潛龙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传之意。
  潛龙勿用、阳气潛藏。
  阳气潛藏、君子亦当悔隐。初一潛而天下阳之属皆宜潛也。曰下曰隐曰藏、反复发明示人、不必强立分别。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文者、经纬成章。明者、光显不昧。二虽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变离、有文明象。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兼无时不然、随时加谨二意。天行健、无息时。与天时俱不息、法天之学也。时当危厉、理宜乾惕、处危之道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离下内卦而上外卦。时当变革、势不得轻。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此穷极之极、非至极之谓也。时既极、而我不能变通、则与时运俱极、故言偕。偕极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隐。二曰正中。三四曰进德。五曰天德。独上不言德。知进退存亡之圣人、则虽偕极、而有穷变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则者、理之有节限而无过不及者也。刚柔适中、天之则也。用九刚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则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统天之德、而后九可用也。
  自潛龙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复申言象传之意。或言其时、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强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彼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传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叹乾元之妙。
  前以元亨利贞析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贞分言之、而统归于一元。因赞乾德之妙、唯圣人能体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谓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盖用九六爻皆变、取其刚而能柔。此言刚健中正、六爻发挥、则以纯乾之德言之。盖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传未尽之意也。始即资始之始。而始则必亨。盖有息则不能亨、不息则理势必亨。增而字、有渐次而无断续。天地生生之气、自微而著。始而亨、则亨而利、利而贞、皆可知矣。
  利贞者、性情也。
  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元亨时、乾之发见。利贞则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种。春时发芽、夏则千枝万叶。至秋渐收敛、冬乃坚实。前此发见时、共一性情。至此则各一性情、犹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则曰性情。情又可发生、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无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贞不言贞者、利可包贞也。然乾始能以之、则亨利贞皆在元之中矣、故赞其大。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体坚强、不可屈挠、刚也。
  其用循环、无少间断、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无过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专、而不偏不倚、正也。刚健之极、不杂于阴柔、纯也。中正之极、不入于邪恶、粹也。纯粹至于至极、无有形容、精也。乾属刚、而又言中正者。盖分乾坤而言、则有阴阳刚柔动静之不同。自一元之气周流无间之本体言之、则无所不包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圣人以六爻发挥、曲尽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时垂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尽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体备乎乾之蕴、故独以有天下之圣人言之。六龙即六爻。时垂句增也字、与上不同。上重垂龙、此重御天。言垂龙者将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时。圣人以时垂此六龙、将以御天下也。云行雨施、就圣人言之。政教如云之行。德泽如雨之施、天下自无不平也。御天而云行雨施、圣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圣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圣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贞属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云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属之圣人。乾之功即在圣人运用之内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强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潛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见于事者也。日可见、犹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见之行事矣。但当隐而未见之时、德虽可行、而时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时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传未尽之意。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二有正中之龙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学问之功。之、指正中之理。
  言理之得于天者、虽我所固有、然散见于事物、不学则闻见者寡、无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问、则不知所择。故问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狭隘其心、则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养宽裕之意、优游厌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会贯通、与心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学所问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后、既居于心、即见之于行事。亦犹天之行健、无或一息之间。则莫非天理、无一毫私欲之间。而乾元之德全。虽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重刚、阳爻位也。按、来注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刚按刚、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参。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时本可危、因时而惕以防危、故虽危无咎。
  九四、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刚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间之中也。下以二为中、三则过。上以五为中、四则不及。过则忧、不及则疑。然忧所当忧、卒于无忧。
  疑所当疑、卒于无疑。故皆可以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前同声相应节言利见之意。此专就大人言、而利见之意在其中。九五之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无私、以道为体、则合于天地易简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临者为日月、循序而运行者为四时、屈伸往来生成万物者为鬼神。名虽殊、道则一也。大人既与天地合德、故其明目达聪合乎日月之照临、刑赏惨舒合乎四时之代禅、遏扬彰瘅合乎鬼神之福善祸淫。先天弗违、如先王未有之礼可以义起。盖虽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与道契、虽天不能违也。后天奉时、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盖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与道为一、即与天为一、原无彼此先后之可言。其曰先天后天者、亦极言或先或后、皆与天合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进退以身言。穷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过五居上、亡矣。得丧以物言。无辅无民、丧矣。是之谓亢、所以动而有悔。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则无得丧矣、故不复言得丧。不失其正、处之以道、非计私以避害也。正即贞也。乾元归于一贞、圣人法天体元归于一正。随其时、不失其正、非圣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圣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龙、夫子文言皆属之于圣。非圣人固不能体天、然易非专为圣人言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贤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以圣人为法耳。盖人生天地之间、吉凶悔吝无一息之停、圣人随其时所值、而皆有以处之、使得其正。此不独乾卦之义、而实全易之义。易之所以开物成务、圣人所以为天下后世法者、此也。
  坤归藏首坤、其义未知所取。周易以坤继乾、以地承天、万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柔顺得正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则皆有扶阳抑阴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吉。
  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六画皆阴、内外皆坤。阴之纯、顺之至也。纯阴至顺、一承乎阳。循物无违、居心顺应。理无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顺德、久而不变、故曰利牝马之贞。牝马、柔顺而健行者。马为乾象。曰牝马、明配乾也。阳得其全、阴得其半。以柔顺得正为利、则其他有所不利矣。阳先阴后。君子占比、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后顺从、乃得其当。故曰先迷后得。主利、本义谓阳主义而阴主利。大全谓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万物也。时解皆从之。今按、苏传来注皆以后得主为句。
  谓阳为阴主、乾为坤主。居后从乾、得其所主、所以为利也。此虽与本义不合、然观后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遗去利字、且于理义甚顺、宜存之。西南、阴方。东北、阳方。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故得朋。东北反乎西南、故丧朋。阴体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则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贞吉。盖阴之德减于阳之半。故体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后。而体坤之君子、但为后不可为先。所遇虽得丧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则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义解如此、时解皆从之。今按、苏传及来注皆谓文王圆图、西南、兌离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东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阴以从阳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东北、则为安贞之吉矣。
  此虽与本义悖、而说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乾曰大、无所不包也。
  坤曰至、无所不尽也。乾之大无方。坤则未离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别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气而已。资始者有其气、资生则有其形。然非坤自为、顺天气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后、所以为至也。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载万物、合于乾之无疆。无疆即乾之不息也。
  不息则可久、无疆则可大矣。其静也翕、故曰含弘。含言无所不容、弘言无所不有。其动也闢、故曰光大。光言无所不著、大言无所不被。所以德合无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畅茂条达、无不亨矣。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此言利贞也。马、乾象。而曰地类者、马行地之物、牝则阴之类也。
  行地无疆、则顺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顺也。生物有终、利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则有先迷后得之庆矣。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居先则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后则顺利而得地之常。西南、与阴之类行、故得朋。东北、非其类、故丧朋。然反而与类行、亦终有得朋之庆矣。本义所解如此。程传谓东北从阳、成生物之功、曰有庆。苏传来注同之。今按、独阴不生、从阳有庆为是。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而且贞、地之德也。彖有三无疆。德合无疆、坤配乾之无疆。行地无疆、坤之德无疆也。应地无疆、人法地之无疆也。无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无疆、则地亦无疆。君子能法地之无疆、君子亦无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无疆已矣。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以气运故曰行、地以形载故曰势。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势之顺。盖地非以平为顺。高下相因、正见其顺也。高下相因无穷。地势之顺、以地德之厚也。厚、故万物皆载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载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则不言顺而言坤、朱子谓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凿。
  初六。履霜坚冰至。
  阴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则所余二十四策、合四六之数为老阴。
  得二奇一偶、则所余三十二策、合四八之数为少阴。老变而少不变、故阴爻称六。又按、两地之义合河图、地二地四而为六。取地之生数、不取成数、则亦为六也。霜、一阴之象。冰、六阴之象。霜、阴气所结、其势犹微、及其既盛、则水冻而为冰。初阴有霜象、六阴有冰象、阴有冰象。阴爻虽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故圣人示人以戒辞、当履霜则知坚冰之将至也。盖阴阳、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长有常、亦非人所能损益。然其类则阳生阴杀、阳善阴恶、阳君子而阴小人。故圣人于易、每致扶阳抑阴之旨、亦参赞天地之微权也。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本义谓魏志作初六履霜、当从之。驯、顺习也。道、即小人道长之道。
  经言坚冰至、要其终也。象传至坚冰、原其始也。当其履霜、不过阴之始凝耳。乃至于坚冰、则惟其因循顺习以致之耳。戒占者当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终于著、阴阳均也。而阴之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驯习而致之。即子产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独九三指其性体刚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独六二指其性体柔顺者言之。初三五柔顺而不正、非阴位也。四上柔顺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顺而中正、得坤道之纯者也。正则无私曲而内直、中则无偏党而外方。内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习、而自无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习。不待学习、自然直方大、故曰无不利。盖习而利、则利止于所习矣。唯不习、故无不利。言以乾之德为德也。乾、其动也直、坤亦直。乾圆而坤则方。乾不息而坤德合无疆、则与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则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则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动观之、即生物之无屈挠。见其直、即赋形之无变易。
  见其方、盖唯承天而动故也。直方则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无所勉强、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坤为吝啬又为文。六三阴居阳位、刚柔相杂、内含章美之象。体纯阴、可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从王事、不终含藏之象。
  三居下卦之终、有终之象。三居阳不正、故不曰贞曰可贞。不欲轻进、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从。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终、故曰无成有终也。本义谓始虽无成、后必有终、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后得之象、而三爻多凶。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处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为得正。然义所当为、则以时而发、非有所隐而不尽也。或从王事、乃能无成有终、以其知之光大故也。盖天下唯能含者乃能发。圭角浅露、不可有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迹、而骄矜不形。涵养深沉者不用见事风生、而事业自远。此即象传所谓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阴虚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阴凝闭、有括囊之象。三以阴居阳、犹或可出。四以阴居阴、逼近于君、唯有谨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语之简然、凡一切动止皆然。如此则无偾事之咎、亦无成事之誉。盖四近君、誉则逼上、誉即咎之招。无咎者、以无誉也。求誉、则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能慎、则不害也。君子当否塞之时、不求有功、当思远害。
  六五。黄裳。元吉。
  黄、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饰、坤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独于五言之者、盖六二阴而在下、柔顺中正、自然无不利。六五以阴居尊、必中顺之德充于内而见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则凶矣。程传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盖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为占皆因人立教。为臣妾者得此、则宜忠信卑顺、以尽其道。为君得此、则宜居中谦逊、以下贤也。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错、阴阳专一则无文。阴有阳德、则黄中之文充于中而见诸外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阴宜从阳者也。纯阴在上、盛于阳矣、故与阳皆有龙象。盛则必争、故有战象。上动不已、进至于外、故有战于野之象。阴虽极盛、岂能独伤阳哉、故有两败俱伤之象。气阳血阴、阳衰于阴、故与阴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凶而凶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则言战者。盖阴阳不可相无、然乾尊则无对待。坤卑而盛极、必至侵伤也。初曰坚冰至者、防龙战之祸于始。上曰龙战野、则著坚冰之祸于终也。余意文言详之。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阴盛穷极、势必争而伤也。然道岂骤穷、由初之驯致也。
  用六。利永贞。
  坤之用六、以凡筮得阴爻六变而八不变也。然凡阴爻皆用六。独坤以纯阴而皆变为阳、则得称用六也。阴柔不能固守、变而为阳、则能永贞矣。
  不牵于私欲、不惑于常变、固守其顺、所以利也。坤本有元亨、此独言永贞者。盖乾以元资始、坤以贞大终。六爻皆变、则其德减半、故不言元亨也。前言安贞之德、而此言永贞者。盖安者顺而不动、永者健而不息。变而为乾、故言永也。乾吉在于无首、坤利在于永贞。盖以刚健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乾变坤、刚而能柔。
  坤变乾、虽柔必强。变化气质之道、阳本先于阴、而阳之极不为首。阴本小于阳、而阴之极以大终。审时观变之学也。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阴小阳大、先阴而后阳、始小而终大也。小者、小人之道。大者、君子之道。美其善变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此释牝马之贞也。动者、生物所动之机。德者、生物所得之质。坤不专成、本至柔也。而承天发生、勃不可禦、动之刚也。坤不造始、本至静也。而生物赋形、一定不易、德之方也。乾刚健而中正、所以为大。坤柔静中有刚方、所以为至。不必于柔静之外别求刚方也。
  后得主而有常。
  按、本义主下当有利字、即彖传后顺得常之意。今按、苏来二说、后乎乾、得乾为之主、坤道之常也。观其文势、主下无利字为是。
  含万物而化光。
  复明亨义。即彖传含弘光大之意。静翕则含生意於中、动则有闢光辉也。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承天之健、顺天之时以行。即彖传顺承天之意。自坤至柔至此、皆以申言彖传之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顺、本义作慎。凡事皆由积渐所致、宜辨之于微而加慎也。或曰顺即驯。即驯致其道、言因循以致之也。更通。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何以谓直。言其心之本体无邪、正也。何以谓方、言其心之妙用合宜、义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下则言求直方之功。君子惟主敬、则其内自直。兢兢业业、主一无适。一私不扰、直矣。惟守义、则其外自方。凡所施行、因时制宜。一定不易、方矣。敬义既立、事君则忠、事亲则悦、交友则顺、所谓不孤。至此、不期大而自大矣。苏氏谓直内方外、如硕[苏氏易传“硕”作“名”]师良友之在吾侧、是以特立而不孤也。此说较胜。
  凡事必有所疑、故习而后利。体全用备如此、无施不可。坦然行之而无疑、复何假于习乎。乾于二言诚、于二言敬。乾于二言仁、坤于二言义。先儒以诚敬属乾坤、仁义分阴阳、盖本于此。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三以阴居阳、虽有美而含之。非其才有所不足、分有所不敢也、以从王事、不敢专其成功。盖以地成天、即以妻承夫、以臣从君之道也。地道不敢专成功、不过代天而终所未终、况妻道臣道乎。以数言之。天数终于九、亦以地十终之。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天地二句引起下文之辞。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虽草木亦蕃。若重阴闭塞、虽贤人亦隐。初言慎、母纵夫微阴之长也。四言谨、母衒于重阴时也。
  君子黄中通理。
  此释黄字之义、中德在内。曲鬯旁通、无私欲之滞塞。条理分明、无私欲之混淆。中德在内不可见、即通理二字形容其蕴、所谓文在中也。本爻既变、坎为通通[“通通”疑为“中通”]之象。本爻未变、坤为文理之象。
  正位居体。
  此释裳字之义。虽在尊位、而居下体。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德之美者既在其中、由是畅于四支、而和顺在一身。发于事业、而顺治者在天下。内外融贯、乃为美之至。此赞叹之、以见元吉之故。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三虽有美含之、犹知有阳也。上则均敌、无小大之差。疑于阳矣、其势必战。十月纯阴、古人称曰阳月、亦以天道不可一日无阳。故称龙于盛阴之时、以存阳也。气阳血阴、未离乎阴、故曰类。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全卦唯二五居中、为坤德之美。二居中得正、故不习而利。
  五以柔中居尊、必中顺而吉。三以阴居阳、贵乎含。四以阴居阴、在乎括。
  初势犹微、宜辨于始。上势已极、必凶于终矣。盖阴阳二气、天地不能相无。而因时有扶阳抑阴之妙、又圣人裁成辅相之功、所以参赞天地者也。
  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阴动于二阴之下、故其德为动、其象为雷。坎一阳陷于二阴之间、故其德为陷为险、其象为云为雨为水。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屯者、难也。物之始生、郁结未通。故其为字、象草穿地始出未申。此屯所以次乾坤之后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坎陷、故其名为屯也。六爻二阳四阴。凡卦爻中阴阳以少者为主。故二阳为四阴之主。
  然五坎体、陷而失势。初震体、动而得时。屯难之世、阳刚善下、可以有为、故初为全卦之主也。五但小贞吉而已。余四爻皆因初起义。四应初则往吉。三不应初则往吝。二乘初则不进。上远初则道穷。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交而遇险陷、世界草昧之时。震动在下、坎险在上。在险中有震动之才、可以大亨。但出险有机、利于守正、未可妄进。震性好动、故戒以勿轻往也。三四五互为艮止、勿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又为长子、震惊百里、有侯象。初九阳居阴下、为成卦之主。是以贤下人、得民而可君、故利于建侯。筮立君者遇之则吉也。盖盈天地之间者万物、万物以人为首、人道以君为尊。草昧之时、震动出险、立君得正、乃以继天立极。
  此屯所以具四德而继乾坤也。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乾坤之后、一索得震为始交、再索得坎为难生。此正昏冥杂乱之时、此以二体释屯之名义也。
  动乎险中、大亨贞。
  动乎险中、未遽出险。震体能动、故可大亨。坎在险中、故宜正。自此以下释元亨利贞、皆不言四德、用文王本意。此以二体之德释卦辞也。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此以二体之象释卦辞也、雷、震象。雨、坎象。物之生未有不待雷雨者、然必霁而后见其功。当其方动、充满凟乱、不知所从、则气运郁塞之时也。孔子即此以言世道、言此乃天造之草昧。草者、如草不齐。震为蕃草之象。昧者、如天未明。坎为月、天尚未明。又坎水外暗内明、亦昧之象。此时、天使之然、如天所造。天下未定、名分未明、杂乱晦冥之际、宜立君以统治之。然君初立、治理犹疎、日夜不遑宁处、乃可成拨乱反正之功。如更始既立、日夜纵情声色、非不宁者矣。盖惟侯心不宁、方可求天下之宁也。自屯卦以下、彖传皆先释卦之名义、后释卦辞。而释卦辞又各有所取。或卦体、或卦象、或卦德、或卦变、而彖之旨尽矣。此皆先儒所未及。说似拘、而分疏清析、不可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坎不言水而言云者、在雷之上。郁而未通、雨而未成也。坎在震下、则为雷雨之解矣。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其动、象著其体也。经纶、治丝之事。君子治世、犹治乱丝、解其纷结。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犹雷自敛而发。纶者、比其类而合之。犹云自散而聚。屯难之世、人皆惶惧沮丧、不知正君子经纶之时也。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磐桓、难进之貌。阳刚动体、才足济屯。但初在下无势、应四柔无援。
  当险陷之交、故有磐桓之象。然阳居阳位为得正、故利于居贞。又初、成卦之主。以阳下阴、为民所归、有君之象。故占者如是、则利建以为侯。
  此爻为卦之主、大意与彖同。磐桓即勿用有攸往。利居贞即利贞。利建侯虽同、而合全卦言之、则侯指人。自初爻言之、则侯指己。占者得之、则随所处以为占、不必泥也。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磐桓、非晏安棄务、志在行正也。正为济屯之本、居之将以行之也。
  阳贵阴贱、初爻阳在阴下。屯难之世、人皆思主。贵能为贱下、所以大得民心、可以为君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如以时言、郁塞而未通也。邅如以遇屯之时者言、迟回而未进也。
  班、分布不进之貌。震于马为足为作足、班如之象。女子许嫁、笄而字。六二变兌为少女、女子之象。三四五互为艮止、不字之象。三三四互为坤、坤数十、十年之象。六二阴柔中正、上应于五、然以乘初之刚、故为所难而邅回不进。然初非为寇也、乃求与已为婚媾耳。但二与五为正应、二贞于五。異于五者皆寇矣、焉知其德哉、故守正而不之许。至于十年、则妄求者去、正应者合。数穷理极而可许、故不字于初、终字于五也。爻象如此、占者得之、则宜如是。盖全卦虽以屯初为主、而各爻又各以所处之位论其吉凶。唯二乘初刚、故为所难。二之质柔、故受人所制。欲应五不得、故屯邅不字。所应者正、故终有可字之时也。易爻有己正、而他爻视之为邪者。有己凶、而他爻得之为吉者。屯之初、正也、而二视之、则为寇。旅之上、凶也、而五承之、则有誉命。盖皆以所处之时位论之、不可泥也。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刚、居初之上。为初所迫、失其常也。然理之所在、十年必反。守正不变、不悖常矣。终获正应、复其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下卦六阴而居三之阳位、以求上六。不安于阴、而又贪求阳。
  不中不正、无正应而妄行、取困者也。鹿、--。虞、虞人。无虞、无应也。阳在五而不在上。求阳不获、即鹿无虞之象。林、阴象。在六二六四之间、入于林中之象。卦下体震、动也。互体有艮、止也。圣人于其震之动、庶几其艮之止。曰君子见几、不如舍去。若往逐不舍、心致羞吝矣。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妄动由于多欲。无虞而即鹿、以有贪禽之心。君子见几则必舍。若往、则羞吝而至困穷矣。经曰不如舍、辨之明也。传曰舍之、去之決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坎为下首薄蹄之马。阴柔居屯、不能上进、故有乘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于下、以应于己、故初来求四、四往应之、则吉也。本义谓下求婚媾。盖以初求四为以阳求阴。往者、适人之意也。时解以四近五为大臣、初刚为贤。四求贤辅君、乃以济屯。然以阴求阳、有害婚媾之义。且初为卦主、有可君之德。如汤之于伊尹、昭烈之于孔明。皆以君下臣、以求济屯。然后往而应之、正不必复言辅五。又刚柔相济、亦以济屯、亦不必专以则为济屯之贤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初来求我而后往应、非明理知几者不能。观象传意、更与本义合。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虽以阳刚中正居尊位、然当屯之时、陷于险中。六二虽为正应、而阴柔才弱不足以济。初九为众所归、则人心已他属。坎体虽有膏润、而不得施、故为屯其膏之象。以处小事、则守正犹可获吉。以处大事、则虽正亦凶矣。初与五皆阳、而五以中居尊、反逊于初者。初在下而动、为众所归、时之方来者也。五在上而陷于险、人心他属、时之已去者也。六爻独二五言屯者。二在下而柔、遇时之屯者也。五在上、以刚而陷于柔、自屯者也。守贞不字、无济变之才。屯膏吝赏、非大君之道。皆不能济屯者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光、阳德也。陷于二阴之间、人君泽不下及、所施未光大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坎为血卦又为水、有泣血涟如之象。阴柔无应、处屯之终。进无所之、唯有忧惧、遂至于泣血涟如而已。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屯难穷极、莫知所为。颠沛如此、何能久乎。全卦当屯难之世、居上陷险、而下方震动。阳刚奋发而能下人、则可以为君。柔顺待求而应、则可以为辅。居上而泽不下究、则仅可小安。居下而应远被迫、则但当守正。
  若贪欲妄行、势必取困。穷极忧惧、理难久长。知此、可以处世变矣。
  蒙蒙卦、下坎上艮。艮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德为止、其象为山。坎为水为险。内既险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可、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遇山而止、莫知所之、亦蒙之象。蒙次于屯。盖屯者物之始生。物生必蒙。
  蒙者、物之穉。蒙昧未明、蒙所以次屯也。乾坤之后、屯主在震之初九、蒙主在坎之九二。此长子代父、长兄次弟之象。艮为少男、方有待于开发者也。此屯蒙次乾坤之义也。又屯之建侯、有君道焉。蒙之养正、有师道焉。天地既位、君师乃立。此又乾坤屯蒙之序也。六爻二阳四阴、亦以阳爻为主。然九二刚而得中、故能为蒙之主。上九过刚不中、则但可击蒙禦寇而已。上下四阴爻皆因二以起义。五应二、则为童蒙之吉。初承二、则为发蒙之利。四远二不明、则为困蒙之吝。三乘二不顺、则不以蒙待之、故独此爻不言蒙。此六爻之大略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凟。凟则不告。利贞。
  物生之初、蒙昧不明。然蒙者不终于蒙、则有亨道。而卦之九二以刚居中、与六五阴阳相应、能发人之蒙、亦有亨道也。我、指二。童蒙、幼穉而蒙昧、谓五也。礼无往教、故非我往求童蒙、必待童蒙之求我也。其所以必待童蒙之求我者、何也。凡求教者、必其心精专而吾之言易入、故童蒙来求我则告之。若再三、则以我求蒙为亵凟。凟则虽告之无当、与不告同矣。凡若此者、盖以蒙者为物所蔽、其中之正未亡也。俟其求发而告之、使归于正、所以利也。若求蒙至再三亵凟、彼终不得其正、何利何亨之有乎。本义以初筮再筮为喻言。初筮指问者之精专、凟指问者之烦凟。
  于理固顺、但易皆取象、不必作喻言。观彖传以刚中及凟蒙二语、似非指问者言。来注以初筮指二、再三指三四。说又近凿。今按、蒙有九二之发蒙、则不终于蒙、有亨象。二不求五而五求二、有不求童蒙、童蒙求我之象。坎一阳为内卦、初筮所得、初筮告之象。艮一阳止于上、再三则不告之象。九居二、六居五、似非正矣。然二以刚中为正、五以应二为正、利贞之象。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山下有险。上峻而难升、下险而莫测。以卦象释蒙之义也。内险则危殆不安、外止则窒碍难往。以卦德释蒙之义也。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凟、凟则不告、凟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此以卦之体释卦辞也。卦以九二当发蒙之任者。以亨行时中、谓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所行皆得其时之中也。时者、当其可之谓。五之志未与二应而告之、非时也。再三而凟、亦非时也。蒙当养正、过此而后养、亦非时也。故下文皆言行时中之事。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志自相应也。初筮得九二、以刚居中、故告之、有节也。凟蒙则与不告同、以蒙不可凟也。人皆学为圣人、而圣学不外于养正。人惟当蒙之时、因时而告、则有以养之使正、即为作圣之功。甚言蒙之不可不养、而养之必以时、乃亨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泉、水之始出者。出而遇险、未有所之、故有[文澜本“故有”作“故为”]蒙象。然泉之既出、势有必行。君子体坎之刚中、以果决其行。水尚在山、涵蓄深沉。君子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以阴居下、蒙之甚也。欲发其蒙、利用刑人、谓痛加惩责、使知敬学也。用说桎梏、谓暂去拘束、以待自新。坎为刑为桎梏、故有其象。
  然坎初变为兌、则为毁折、又有脱之之象。桎梏用之未刑、刑时未有不脱桎梏者。若既刑又桎梏、一住而不舍、拘束太苦、则失敷教在宽之义、必致羞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发蒙之初、法不正则人玩。故惩戒之、以正教之之法、盖明刑以弼教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此一爻而具三象也。包蒙对上下四阴言、纳妇克家皆对六五言。九二以阳刚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然物性不齐、不可一概取必。唯刚而得中、故能有所包容而吉也。坎中阳而五阴、以阴应阳、二能纳之、纳妇之象也。
  五位尊、有父之象。二居下位而能任上事、又为子克家之象也。时解谓大臣能敷教以宽、以无负君之委任。善教之良臣、犹克家之肖子也。亦通。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程传谓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专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专也。此重五之能接二也。本义但言指二五之应、谓刚柔往来相接也。二说本义为优、全卦不重在五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三变为巽为长女、有女象。九二阳刚得乾金之中爻、有金夫象。六而居三、阴柔而不中正、女之见有金之夫、而不有其躬以从之者也。取女得如是之人、何所利乎、故戒占者以勿取也。王注谓三应在上、有男女之义。
  三之动为女先求男、故有此象。不如大全合屯六二参观、而以三趋二取象为优。盖屯之六二、近初九之阳而正应在五。然震之性动而趋上、而所居又中正、故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六三、近九二之阳而正应在上。
  然坎之性陷而趋下、而所居又不中正、故曰见金夫不有躬。六五中正、故为可纳之妇。三不中正、故为淫奔之女。六四质柔、虽困犹可教、故得称为蒙。三狥欲趋利而忘身、併不得言蒙矣。故言勿用以拒之、亦不屑之教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顺亦作慎。按、程传作邪僻不顺。亦可。舍正应之夫而从金夫、是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六四以阴居阴、既远于阳、无正应又在二阴之间、为困于蒙之象。盖氯质既昏、锢蔽又甚、可羞吝之甚也。然能尊师取友、困而学之、犹或可免。终焉、则真吝矣。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阳实阴虚。唯刚明有实德者能发蒙、四独远之。欲从九二则隔三、欲从上九则隔五。又乏正应。異于初与五也。言独、使反而知耻也。
  六五。童蒙吉。
  艮为少男、有童象。所谓童蒙者、不失赤子之心。纯一未发以听于人、非幼穉之谓也。五以柔中居尊、下应九二、所谓童蒙求我、有可亨之道者。
  故吉。时解作幼主任贤。亦近之、勿拘。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中爻为坤顺、变则为巽。顺以爻之柔言之。舍己从人、顺也。巽以志之应言之。降志下求、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
  艮为手、有击之象。以刚居上、治蒙过刚、有击蒙之象。艮止于上、不利为寇之象。应爻坎为盜贼、利禦寇之象。本义取必太过、攻治太深、则必反为之害。是犹为寇者矣、故不利。惟捍其外诱、以全其真纯、则虽过于严密、乃为得宜。犹禦寇者也、故利。全卦取象以诲人言。程传以用兵言。唯本义谓凡事皆然、不止为诲人也得周易立象以尽意之旨。占者随事以思其义可也。今以此爻合之彖辞。卦中二阳爻。二、初筮之告者也。
  上之击蒙、近于再三之凟者也。敷教在宽、非徒取于击者。然如三之纵欲忘身、犹之寇也。击之、禦寇之道。若一概施之他爻则凟、是上自为寇矣、又何利乎。禦寇、贞也。为寇、则非贞矣。如此解、则与彖意更相发明。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顺也。
  上阳爻、击蒙者。下四阴、皆蒙也。上之刚不为暴、止之顺也。下得击去其蒙、下之顺也。全卦有作师之道。大抵正蒙者、贵有刚中之德、而有所包容。不必过暴以为之害。此二之包蒙所以吉。而止之击蒙、但利于御寇、不宜凟而至于为寇也。为蒙者、贵于柔顺中正以听于人。不宜自远于刚明之德、尤不可纵欲以忘其身。此童蒙所以吉、困蒙所以吝。而见金夫不有躬者、併不得数于蒙也。初亦阴爻、宜言蒙而言发蒙之道宜痛惩而暂舍者。盖亦因其材质之阴柔卑下、故正蒙之道宜如此。若能为五之童蒙、则刑可不用矣。六爻于正蒙之道、最为明白详尽。然而圣人立象以尽意、不必专为一事而言。凡治己教人、一切应事接物、皆可推其意而悟之也。
  需需卦、下乾上坎。以卦象言。水在天上、未遽下地。必待阴阳之交、薰蒸而后成雨。需之象也。以卦德言。乾健坎险、以刚遇险、而不遽进以陷于险。需之义也。需次于蒙。按、序卦、蒙、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物之幼穉、必需饮食长养。云上于天、有蒸润之象。饮食所以润益万物、故需为饮食之道、所以次蒙也。卦之大意取须待之义。序卦取所需之大者耳。按、左传云、需、事之贼。言犹豫不決之害事也。易需非不決之谓。见险而不动、能动而不轻动者也。
  内三爻以见险不轻进为需、外三爻以入险而待人以共进为需。六爻初九九五之吉不待言。余四爻虽有悔吝、然终归于吉。如二曰终吉、三曰敬慎不败。盖有刚健之德、而能相机度势、从容少待、鲜有败者。四曰顺以听、上曰敬之终吉。盖虽入险中、而待阳刚之德以共进、故亦吉也。卦虽四阳二阴。然三阳不轻进、坎五居尊有孚。二阴非卦义所重、故不得为卦之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坎水在前、乾健临之、将涉水而不轻进之象。乃事所当待、非不当待而待者也。九五坎体中实、阳刚中正而居尊位、为有孚得正之象。三四五互为离、光明之象。坎为通、亨通之象。乾济乎坎、有涉大川之象。乾阳在下、皆有所需。九五坎阳在上、又为众所需。需之道贵于实心、又贵于实心、又贵于得正。人之需有出于不得已者、需而无实、无光而且亨之时。必实有有守能待之心、则无私计较而光明、不恤得失而亨通矣。然世有心虽诚实而处事、未正者。需而非正无吉、而且利之理、必所为皆合于义、不图行险侥倖。则居常凡事皆吉、而济险历难亦利矣。盖有孚以善其需、贞又所以善其孚。孚贞者、尽所需之道。光亨吉利、则得所需之效也。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者、须也。理势所在、不得不待也。刚健者、多以轻躁而陷于险。
  刚健而能不陷、故善其不至困穷也。坎陷而云不陷何也。需然后进、所以不陷。不陷、则终能出险、故不因穷。乾三阳进而迫乎险、遇险而能需者也。坎一阳居中守正、处险而能需者也。遇险而能需、则不至犯险。处险而能需则又将出险矣。故曰不陷。此以卦德释卦名义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正中与中正同、指五也。正则规模宏远、无欲速之为。中则中心宁静、无喜功之念。唯以中正居天位、故虽险在前、而终必克济。非若蹇之见险而止。虽坎居上、而刚健不陷。非若困之刚揜。人知奋发者能有功。不知以刚健之德、能临事而惧、从容整暇、气定神全。不往则已、往必有功。
  此以卦象释卦辞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云气上蒸于天、必待阴阳之和而自成雨、无所作为也。事之当需者亦然。内有孚、外守正。但饮食宴乐、俟其自至。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非若后世麴蘖之托、昏冥之逃者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郊、旷远之地。用恒、守其常也。初远于险、有需郊之象。而九阳刚居阳位、有恒于其所之象。同人于门于宗、而后于郊、处近而远也。需由郊、而沙而泥、自远而近也。既能需于郊、又戒以利用恒者。人需于始、或不能需于终。唯以义命自安、身既远险、又心不妄动、乃无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险难由人自犯、于郊则不冒险而行矣。恒即彖之孚也贞也。贞者、乾之常。利用恒、未失处需之常道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水近则有沙、二近险、有需于沙之象。二三四互得兌为口舌、有言语相伤之象。刚中能需、有终吉之象。既近于险、虽未陷患害、羣小从而訾议之。然言语之伤、災之小者。初以刚居刚、虽远于陷、犹有戒辞。二以刚居柔、守中宽裕。故虽近险、可断其终之吉也。爻多以相应为吉、此又不然者。见险在前、有待而进、故无取于相应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衍、宽也。以宽居中、不急于进。盖刚居柔位、故谓刚为衍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水涯有泥。三将陷于险、有需于泥之象。坎为盜贼、有寇之象。三过刚不中、有自我致寇之象。
  象曰。需于沙、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外谓坎在外卦。谓之外、则祸不自已作。但以过则妄动、以近于险、则寇乃我致之也。然卦为需、能敬慎、犹可不至于败。此则象中本无此意、本义所谓发明占外之占。使人之逼近于险者、思所以善处之道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内卦三阳以见险不轻进为需。外卦入险矣、以待人共进为需。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四入乎险、坎为血卦、故有需于血之象。然以阴居柔得正。初为正应。所居得正、又待正应之阳刚为援、可以不终陷于穴矣、故有出自穴之象。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阴柔入险中、疑不能出矣。然能顺以听初之阳刚、则不冒险以进、是以能出穴也。三能敬、则虽迫坎之险而不败。四能顺、则虽陷坎之险而得出。敬与顺、固处险之道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坎有酒食之象。九五为需之主。以一阳处二阴之间、以待三阳同德之援、需于酒食之象。居中得正、三阳自来、阳彚进而阴退、则坎可平而险可夷、贞吉之象。人君位乎中正之天位、与天下相安于日用饮食之常、无为而治者也。然又必正乃吉、非可宴酣无度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屯蒙多言男女、需言饮食。盖云上于天、物资雨泽以为养。需于酒食、人亦藉饮食以为养故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五居中得正、是以贞则吉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六居上、阴居险极、无所复需。变巽为入、有入穴之象。下应九三、而三下二阳连类并进、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之象。居柔得正、以待阳刚、变巽亦为顺、有敬之之象。然阴动于上、三阳至健知险、可以拯溺、待以共济、亦将出险矣、故有终吉之象。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六居上、阴之当位者、曰不当位、以应爻言。三与上正应。当位者也。
  今三阳同来而敬之、非其位、似有失矣。然入穴之时、三阳能援我。犹论位之当否而敬之、失权变矣。故初二虽不当位、亦敬以待之以出险、则亦未大失[文澜本“未大失”作“未为大失”]也。全卦以遇险不遽进为义。
  内卦乾健知险、有所须而不轻进。外卦坎险、待刚健之材以共济险。九五孚贞、需之适当其时。其他或近或远、要于须而不轻进。需于泥、已迫险矣。然能敬、犹不至败。入穴、已陷险矣。然能敬、犹可终吉。敬者、处险之学。敬则无不贞、无不孚矣。此象传又发彖外之旨也。
  讼讼卦、下坎上乾。以二象言之。天阳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违。以二体言之。上刚陵下、下险伺上、刚险相接。又以一人言、内险而外健。
  以二人言、此险而彼健。所以讼也。讼卦次需。按、序卦、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人所须者饮食、既有所须、讼端以起、讼所以次需也。六爻不外彖传讼不可成一言。九五居尊中正、为听讼之主、故吉。余五爻皆讼者。大抵刚者能讼、柔者不能讼。初与三柔、故皆终吉。二四上皆刚。而二与五对、顾势不敌。四与初对、知理不可、亦以居柔、故得无眚而安贞也。独上处卦之穷、三柔不敌、故虽暂胜而不足敬。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水违行。乾刚在上以制下、坎险在下以伺上。又为内险外健、己险彼健。皆讼之象。九二中实而沉二阴之中、上无应与、有有孚而见窒之象。
  坎卦为加忧、刚居二在下卦之中、为惕而得中之象。上九过刚、有终极其讼之象。九五刚健中正、有大人之象。三阳在坎上、以刚乘险、以实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盖讼非得已。必理直受诬、有孚见窒而后可。又必忧惕存心、适中即止。不可终极其讼以取凶。又利见中正之大人以取直、不可冒险以求胜。圣人欲人无讼、故不言元亨贞。言吉兼言凶、言利即言不利。盖至于讼必无全吉、所以贵谋始以绝讼端也。此卦与需反对。与需卦皆言有孚、以中实皆同也。但坎在上则为光亨、坎在下则为窒惕。乾在坎下、刚健不陷、故利涉大川。乾在坎上、为健无所施、故涉川不利。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此以卦德释卦名义。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刚来得中。按、本义以卦变言。易言卦变者始于此。自上而反下为来、自下而升上为往为进。此自遯卦艮体九三来而居二、在下卦之中也。今按、卦变之说、本于虞翻、先儒亦多異同。义多牵强。今俱以综卦论之。需讼相综、需上之坎来居下卦。坎中刚居柔位、刚中为有孚。与五敌而不相应为窒。窒塞而坎体常怀惕惧之心、不过于讼为吉。皆以刚来而得中也。得中则吉、终之则凶。故以不可成戒之。此皆以综卦言也。二得中、五居中得正。中则其心不偏、正则所断合理。窒者可伸矣。此以卦体言之也。以乾刚临坎水之上、欲讼以陷人、反自陷于渊。此以卦象言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上水下、相背而行、所以致讼。违而后谋、则无及矣。欲绝讼端、必谋之于始。天为三才之始、水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以谋始。又乾阳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始本同气、其后至于违行、有天渊之隔。故其几之萌不可不谨。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好讼者多刚。初六质柔、不能与人讼者、故有不永所事之象。然不曰不永所讼、而曰所事者。讼端初起、犹冀其不成讼也。初变为兌、有小有言之象。此小有言与需不同。需二在人有言语之伤、此则在我有争辨之语也。有事不永则易收、有言而小则易释。所以终吉、以其质柔在下故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辨明也。
  讼不可成、长则成矣。不可长、不欲其成也。小有言语、因辨得明、所以终吉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然以刚居柔、得下之中、而九五阳刚居尊、势不可敌、故有不克讼之象。坎为隐伏、有逃之象。坤为国土、二变坤有邑象。二三四互为离、离数三、三百户之象。坎为眚、二变坤无眚之象。归而逋二句。本义谓自处卑约以免災患。盖邑过三百、非为窜也。
  窜而据强、災未免也。退处卑小、故得无眚。按、此二句王注本义皆同。
  而于邑人句终觉牵强。今按、苏氏作一句读。逋其邑人三百户者、犹曰亡其邑人三百户去尔。失众知惧、犹可少安、故曰无眚。盖以下讼上而不胜、故其私邑之人亦惧而逋逃也。然居柔知儆、災眚或可免耳。此说较顺。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掇、拾取也。以下讼上、则祸患自取。邑人之逋、自掇之患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食旧德、如祖宗有世德、子孙得食其报之类。六三本阴也、变而为阳、则阴柔为旧德矣。然守其阴柔、不欲争讼、故有食旧德之象。不改其素为贞。然所居刚位、故有贞厉之象。守旧居刚、虽见侵凌、终不罹祸、有终吉之象。然三虽不欲讼、而与上应。上九方刚、其势必讼、故有或从王事之象。此与坤从王事无成有终不同。从王事、即讼事也。上位高、将讼之于天子也。无与毋同、作戒辞。讼不可成。即不得已而或至于从王之事、亦守旧以待、无使讼之成也。六爻独三与上辞无讼字。然三主于让、上主于爭。或从王事、不得已而讼者也。锡之鞶带、则由讼而得也。此爻程传本义苏氏来注所解各不同。注疏虽对上九一爻言之、而意未尽。姑出臆见、以待就正。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守其柔贞、以从上九、故得吉也。此亦与本义不同。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即、就也。命、正理也。渝、变也。九四刚而不中、故有讼象。以其居柔、故又为不克而复就正理、能变易其心以安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二与五讼、四与初讼、而皆曰不克者、二四皆以刚居柔也。然二以下讼上、不克者势也。四以上讼下、不克者理也。九二坎体、其心本险。见势之不敌而逃、无眚而已。九四乾体、其性至健。知理之不可而渝、故遂可获吉。圣人不责人以无过、而望人改过。欲人审势、尤欲人知命也如此。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始不免于有失、能改则不失矣。
  九五。讼。元吉。
  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孚窒者可伸矣、故为大善之吉也。然圣人贵无讼、乃以元吉与五何也。盖上有中正听讼之君、下乃有无讼之化。初之不永、三之无成、二四不克、即上亦终褫、以有五之中正故也。故曰利见大人也。朱子谓刑狱之官皆足以当之、不必专言人君。然五实君位、大抵必有德位之大人耳。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谓以九居五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鞶带、命服之饰。褫、夺也。乾为衣为圜、有带象。上以刚居讼极、三柔而不抗、故能胜之、有锡命受服之象。曰或者、亦未必然之辞也。变兌为毁折、过刚不中、以讼得之、岂能安久、故又有终朝三褫之象。盖好讼不已、以无理而取胜、其所得、终亦必失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受服尚不足敬、况三褫随之乎。甚言以愧之也。全卦以九五为听讼之大人、余皆讼者。听讼者、欲其有中正之德、化天下于无讼。讼者、欲其有孚惕之心、不可成其讼。初三质柔而不欲成讼、四知理而不欲成讼、所以皆吉。二知势而不敢成讼、所以无眚。独上终讼、故虽讼而不足敬也。
  师下坎上坤。二体为地中有水、聚众之象。二卦之义、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行、有师之义。六爻以一阳统众阴、有大将率师之象。二刚居下、五柔居上任之、人君命将出师之象。故名为师。师次于讼。按、序卦、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旅之兴、由于有爭、所以次讼也。出师贵乎得正、而用将在乎得人。此全彖之大旨也。九二以阳刚在下卦之中、为老成之将。六五相应、为任将之君。三四亦皆将兵之臣。二以居中持重而吉。
  三以躁妄而凶。四以柔自守、仅可无咎。初为出师之始、贵其纪律之明。
  上为行师之终、尤欲论功行赏之当。盖六爻而行师之道备矣。又师与比反对。皆以一阳统众阴、而义各有所取。盖先王之制民、居则为比闾族党。
  故比则众在内、而一阳在上为之主、君象也。行则为伍两卒旅。故师则众在外、而一阳在下为之统、将帅象也。此又二卦取义之意也。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兵众也。下坎上坤。以卦象言、地中水聚。犹师之聚。以卦德言、坎险坤顺。古者寓兵于农、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卦唯九二一阳在下卦之中、为将之象。上下五阴从之、为众之象。又九二以刚在下统众、六五以柔在上而应之、为人君命将出师之象。贞、正也。所谓仁义之师、师出有名者也。丈人、老成持重、众所畏服者也。言行师之道、当以贞为本。而用将、又必得老成持重之人。乃有全师战胜之吉、无穷兵黩武之咎。言吉而又曰无咎者、盖动众而无功、罪也。有功而贻患、亦非善也。故必吉乃无咎、而吉又贵于无咎也。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体释师贞之义。以、能左右之也。坎以一阳而能统上下五阴、皆归於正道。则顺天应人、可以为王者之师矣。以之正则为王、微有不正则为霸。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所谓以众正、而为王者之师也。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以卦体言之、九二刚中而六五应之。刚而得中、恩威并济。五与为应、则君之信任专矣。以卦德言之、坎险坤顺、虽行危道而顺人心。以此兴师、虽劳民伤财、不无毒于天下、而民悦而从、则有吉而无咎矣。此释丈人吉无咎之义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有水、有包容畜聚之象。古者兵出于民。容保其民、即以畜聚其众。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也。容民则无流民、畜众则无叛众。容之畜之于无事之时、而用之于有事之日。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律即纪律。否臧谓不善。即无纪律之谓也。初、出师之始。出师之道当谨于始。以律则吉、不善则凶。盖以初六才柔、故有否臧之戒。然以律不言吉、否臧则凶者。律令谨严、出师之常、胜负犹未可知。若失律、则凶立见矣。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按、程传释臧为胜、谓失律虽胜亦凶也。今按、象传似竟以否臧为失律为是。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以刚居柔、在下卦之中、有在师中吉无咎之象。上应六五之柔、为君所宠任者也、有王三锡命之象。在师中吉无咎、竟作在师而得中、不必又云在师之中。盖刚柔兼济、故有克敌全师之吉、无躁妄逗挠之咎。此即彖之所谓丈人也、锡命至于三、言极其宠。故权无中制、所向得有功也。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爻就二之刚中得吉、兼由上之宠任言。象传专重人君任将之道言。言二之中而得吉、以承天之宠故也。人君三锡命于将、亦非徒私于一将也。
  盖将以绥怀万邦、必专其事权、以责其成功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众阴在上、有积尸之象。坤为舆、坎为轮、有舆尸象。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才弱志刚、轻躁以进。师徒覆败、舆尸以归也。此按、本义如此。又按、程传苏传皆以舆为众。尸、主也小人掣肘、号令不一、必至败也。今观下文弟子舆尸、则程苏之说为顺。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本欲躁妄以图功、而至于大无功、非徒小挫而已。
  六四。师左次。无咎。
  军尚右。左次、退舍也。阴柔不中而居阴得正、故有左次之象。全师以退、贤于六三、故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恐人以退为怯、故云。知难而退师之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用师之主。柔顺而中、不为兵端者也。然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应坎为豕、为田中有禽害稼之象。言、语辞。利于抟执之、无穷黩之咎也。长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长子即丈人。自众尊之曰丈人、自爻象之曰长子。二互三四为震、长子之象。五独与二为应、故有使长子帅师之象。又因以戒之。言任将在审且专。设若任君子而使小人参、则使之舆尸以归。出师之名义虽正、不免覆败之辱矣。此彖既言贞、而又言必用丈人乃吉之意也。按、本义弟子舆尸句其解如此、未免弟子下费一转折。
  不如程苏二传、任长子而使众弟子参之。虽正亦凶、于文义尤顺也。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长子所以可帅师者、以刚中之德行之也。弟子非不可使。使叅长子之权、则不当矣。众之死生、国之存亡、在君之使、可不审哉。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师之终、论功行赏之时。坤为土、有开国承家之象。阳大阴小、阴爻重叠、小人之象。变艮为止、勿用之象。按、本义、小人虽有功、不可使有国土、但优以金帛可也。盖以兵多诡道、立功不必皆君子。故小人之赏虽不可无、而用之使有国有家则不可。此说虽顺、然论功封爵土、必无但赏以金帛以金帛之理。不如来注以用为任之以政事为是。盖小人功大开国、功小承家。使之享有爵土、不必任以政事。如光武云台之将、邓禹贾复外不任以政是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论功行赏以正其功、君子小人皆在所录也。但用之使豫国家之事、则邦必乱矣。出师本以绥怀万邦、岂复容小人乱之哉。锡命于行师之始、专在丈人。有命于行师之终、戒在小人。用将不可不知人也。全卦于用师之道最为详尽。王者之师在于得正、尤贵于择人。专任君子而不以小人叅之、此人君御将之道也。行师者贵有刚中之德、而又得君之委任。师之出必纪律严明而后可以制胜。其或敌强我弱、则当知难而退。宁为四之左次、勿为三之舆尸。此为将之道也。至于论功行赏、则有开国承家茅土之封、而小人必不可豫家国之事。此圣人之垂戒深远、非若后世权谋苟且之事。凡命将出师之道尽于斯矣。
  周易浅述卷一钦定四库全书周易浅述卷二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比比卦。下坤上坎。以二体言之。水之在地上、亲切无间、有比之象。
  又卦以九五一阳为上下五阴所亲附、亦比之义。故曰比也。比卦次师。按、序卦、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人类既多、必相亲附而后能安、比所以次师也。卦以九五为君象、阳刚中正、为众所归、相亲相辅。但当自审于先、不可失之于后。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五为比之王、五阴皆求比之。
  初以先而吉。上以后而凶。二以应五为自内。四以承五为外比。故皆吉。
  唯三失其所比、离五既远、而应于无位之上、所以伤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比、亲辅也。卦以九五一阴为上下众阴所归、以一人而抚万邦、以四海而仰一人、故有亲辅而吉之象。原筮、再筮也。蒙卦坎一阳在下曰初筮、比坎一阳在上曰原筮。比本坤卦、以再筮得乾之五。具乾之与坤之永贞、故有原筮元永贞无咎之象。水性流动、终有所归、有不宁方来之象。九五一阳已为众所归、上后来以阴变阳、两雄不并棲、有后夫凶之象。占者得此、则我当为人所亲辅而吉。然人之归我、归于德也。必我有元善永长正固之德、然后可以当众之归而无咎。其未比于我而有所未安者、亦将来归。
  若彼迟而后至、则此交已固、彼来已晚而得凶矣。卦就人比我言之。本义谓我比人、以是反观。然玩彖意、则比人之占已在其中。盖卦以坎五为比之主、故我有元永贞之德、则人自当速比于我、而彼之后至者凶矣。若我无其德、则必求有是德者比之、我不可自取后夫之凶。盖卦具此象、筮者各随所问以为占、不可执一而论也。
  彖曰。比、吉也。
  本义谓三字皆衍。大全谓衍也字、今从之。
  比、辅也、下顺从也。
  比之所以吉者、以比有辅之义、臣下皆顺从之、所以吉也。顺者、情不容己。从者、分不可逃。谓阳居尊而阴在下也。此以卦体释卦名及比吉之义。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此亦以卦体释卦辞也。刚谓五。以者、因也。因刚中则私无所留、所以为元。刚中则健而不息、所以为永。刚中则正固不偏、所以为贞。上下谓五阴。凡卦皆以刚柔两爻相应、此则以五阴应五之一阳、又为一例。然师亦一阳五阴、以专以五为应者。师以君任将、则其任专。比以君临下、则其分严也。既曰上下应、又曰其道穷者。五阴皆有当应之道。独上以一阴在最后、势处于穷、所以凶也。乾上九曰穷之災、坤比上六皆曰道穷、皆以处上极穷故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水比于地、不容有间。先王画疆分国[文澜本“国”作“野”]、使连属相亲。则诸侯知尊君亲上、而天下从之矣。本义谓彖意人来比我、此取我往比人。然封建以治天下、使天下亲于诸侯、即使诸侯亲于天子、亦人来比我之意也。井田封建、先王治天下之大者也。于师得井田之法、使民自相合而无间。于比得封建之法、使君与民相合而无间。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易六爻皆归正应、独比诸多皆以比五为义。他卦阳爻皆言有孚、此阴爻亦言有孚。程子所谓中实者信之质、中虚者信之本也。当比之始、虚中求比、意无他适、有有孚比之无咎之象。坤为土。缶、土器。以阴变阳、又为仰盂。坎水下流、初变为屯。屯者、盈也。有水流盈缶之象。不与五应、而终比于五、有终来有他吉之象。言凡比之初、贵乎有信、则可以无咎。若诚信之心既充、则在我无他向之心。不但无咎、终且有他吉之来也。
  时解就人臣始仕者言、亦不必拘。凡事君交友有所资于人、皆从其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言他吉、即于其初而信之、不待其终而见之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内外卦之分始见于此。以二应五、故曰比之自内。谓之自内、则涵养有素。道可格君、学可匡时。非以名求、以伪应者也。柔顺而中正、故曰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阴柔恐自失其身、得正则不自失矣。已无所失、然后可以比人也。
  六三。比之匪人。
  六阴柔而居三、不中不正。承四乘二应上皆阴、所比皆非其人、不言凶而凶可知矣。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比以求安也。上无首而三应之、所以伤也。承乘应皆阴。所应非人、尤重所应、如所事非人。所承所乘、如居之有邻、学之有友、仕之有同寮皆是也。二、四皆吉、然皆阴爻、故统谓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贞吉。
  以柔居柔、外比九五为得其正、吉之道也。初不係四而比五曰他。四不係初而比五曰外。二曰自内、有以心许国之意。四曰外比、有公尔忘私之意。阴柔近君近于媚、故皆戒以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五以刚明中正之贤、又居君位。四外比之、岂徒以其贤哉。正以上下之分、有所必从、无所逃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五以一阳居尊、为众阴所附、阳明光显、有显比之象。比为师之反。
  阳在上而统众、有王用三驱之象。四阴皆顺乎五。独上背之、而五无容心、有失前禽之象。坤为土为邑为众。五下四阴皆比、听上之背去、邑人不诫之象。三驱宜从旧解、三度逐禽而射之也。失前禽者。古田猎之礼。置旃以为门、刈草以为围。猎者三面合围、开其前门。天子自门驱而入、车三发、徒三刺谓之三驱。禽兽由门而出者皆免、惟在围之中者杀之。围三面而空其门、所谓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纲者此也。从门出者为前、故曰失前禽也。王用三驱句、不过言天子之田。失前禽句、中自有三面不合围之意。若以三驱为三面驱禽以待射、则非矣。邑人不诫者、天子听其去而不问。既无必得之心、则邑中之人亦无警备之意也。师比之五皆取禽象。然师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在师则执之、王者之义也。比之前禽、远我之禽也。在比则失之、王者之仁也。然使邑人不喻上意、有唯恐失之之心、则禽无遗类、其仁不广矣。故失前禽而邑人不诫、乃为吉也。此爻取象极得帝王之用心。盖王者未尝不欲万国皆在绥怀之中、然惟顺我抚而亲之、其叛去者亦姑舍之。在内者安之、在外听之。其心光明正大、在下亦相忘其化、王道所以隆也。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位在正中、心无偏党、比之所以显而得吉也。舍逆取顺者。古人之猎、喜其向我而纵、恶其背我而杀之、似纵其顺而杀其逆。今借以为喻。但取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之意。故以向我出围者为逆、以纵之为舍。以背我入围者为顺、以杀之为取。舍逆取去、取其顺者。顺逆两忘、德怨不任也。
  上使中者。王心无取舍、邑人亦无得失。共化于中、若上使之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按、王注云、乾刚恶首、比吉恶后。五君元首之象、上六居五之后、比之不先、无首之象。即卦所谓后夫凶者也。本义谓阴柔居上、无以比下、为无首之象。盖以卦画之序言之、则上为后而初为先。以上下之体言之、则上为首而初为足。其才既不足以高人而为人之首、又不能自卑以后人而失其首。二意亦相贯也。乾以纯刚尽变为柔曰无首、比以阴居上亦曰无首。
  而吉凶各異者。乾之无首、刚而能柔、不为首者也、故吉。比之无首、阴柔不足为首者也、故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其德不足以为首、则其效不能以有终矣。全卦以一阳统众阴、有君临万邦之象。故五阴皆以比五为义、而不论爻位之相应。五为人所比。贵于显、显则正大光明。取内四阴之比、而舍上之后比、不以为嫌。余五爻皆比人者。恶其后、后则无始无终。故三以应上而伤。初以能比于先而吉。
  二以中正内比。四以得正外比。故皆有贞吉之占也。卦爻大意、取象于事君交友。而得此卦者、亦随事以为占、不必泥也。
  小畜小畜乾下巽上。巽一阴伏于二阳之下、故其德为巽为入、其象为木为风。畜、止之也。畜止刚键、莫如巽顺。乾在上之物、乃居巽下、为巽所畜、故为畜也。然以阴畜阳、能係而不能固。以柔顺柔其刚健、非能力止之也。所畜者小之义也。又卦唯六四一阴得位、上下五阳说之、皆为所畜。
  阴小阳大、以小畜大之义也。故为小畜。彖传不及二体、但言六四畜诸阳、盖举其重言之也。小畜次比。按、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相比附则为畜聚、又相亲比则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全彖内健外巽、二五刚中、其志得行、有可亨之道。然其畜未极、则施亦未行。占者得此、能亨而未可大有所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上三爻巽为畜者也、下三爻受畜者也。初与四为正应、二近初而刚中、故初复自道、而二亦以牵复而吉也。三近四而非正应、故为反目。四以一阴畜众阳、在忧惧之中、故有孚而血去惕出也。五助四以畜乾、四得五为合志。五合志于四、为以邻也。
  至上则畜极而成。然以阴畜阳、圣人忧之、故危词示戒。此六爻之大略也。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卦以巽阴畜乾阳、爻以一阴畜五阳、皆以小畜大、畜而不固、小畜之义也。以卦德言之、内健外巽。有可为之才。以卦体言之、二五皆以阳刚居中。有得为之势。其道有可亨也。阴在天上、有云象。云虽密而阳多、足以制之。又坎为雨。三四五互为离、坎之反也、故为不雨象。互体得兌为西方、有西郊象。四为主。四互成兌在外卦。又为巽风。云气虽密、遇巽风。云自西而东、阴倡而阳不和、不能成雨。故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占者得此、其道可亨、而不能大有所为。或以臣畜君。则臣道虽盛、未能得君以施其泽。或以小人畜君子。则虽受其拘縻、而守道不为所困。
  或以应事。则大事未有所成、而为小事所阻。不必执一以论也。本义以为文王与纣之事、似亦不必拘。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柔得位、六居四也。上下应、五阳也。卦为一阴、则四为主。故独言其得位。四得位而不能大有所畜者、阴柔故也。此以卦体释卦名义也。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刚健果决、则能秉正嫉邪。巽顺舒徐、则非用壮用罔。五刚中正、二与合德。君子居中用事、正气得伸、志可行也、乃亨。乃者、亦难之之词。
  阳为阴畜、宜不亨矣。以健巽刚中志行、乃亨也。此以卦德卦体而言、见阳道犹可亨也。
  密云不雨、尚住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尚往、阳也。指二五两阳而言。阳升而阴不能固止之、阳以得行为亨也。施未行、阴也。指六四一阴而言。阴不能固诸阳、未能郁蒸成雨、所施未得行也。然曰未行、则非终不行。上九既雨既处、则畜极而雨、阴施亦行矣。盖上九论一爻之德、则有畜极而施之理。彖论全卦之体、则有密云不雨之象。夫子彖传于阳则曰志行、于阴则曰未行、则又扶阳仰阴之微旨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阴阳和、则畜极而为雨。阳气盛而畜之不固、则散而为风。雨则泽施。
  风则号令虽布、所施犹未行。此风行天上、所以为小畜也。本义谓风有气无质、能畜而不能久。盖对大畜言之。谓山体刚而风质柔、然不必泥。懿、美也。大畜多识前言往行、所畜者大。道德经论之事也。小畜未能厚积远施、所畜者小。但美其文德、如文章才艺之末而已。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下卦乾体纯阳、本在上之物、故自下升上。曰复自道、言由其故道也。
  本义谓初九居下得正、前远于阴。虽与四为正应、而能自守以正、不为所畜。故有进复自道之象。今时解皆从之、谓如君子不援小人以进也。然爻义虽取进复、全卦则取畜止。四以一阴畜众阳、初适与应、自有畜象。但九居初、自处以正、而所应又正。虽为所畜而其进以道、则不受其拘縻。
  所以为小畜也。此与本义不为所畜意稍異、然于卦义为顺。以人事言之、则如孔子之于季桓子。虽为所召而堕其都、亦复自道之义也。如此、则无咎而吉可必矣。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吉断以义、不待事后始知也。
  九二。牵复吉。
  王注程传皆以二五同志为牵复、本义以连初为牵复。今从本义。盖五与四邻、主畜者也、不得牵二。下卦三阳、同志上进者也。二渐近阴、似不能复矣。然以刚居中、故能与初九牵连而复。譬则君子同道彙征。亦吉道也。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初复自道、固不失已。二有刚中之德、亦可同道、不至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按、来注、乾错坤、有舆象。今按、坤为舆、取其能载。然乾亦可为舆、取其健行。如震为龙、乾亦为龙。不必从错卦取象也。辐、车、所以利轮之转也。辐无脱理、必轮破轂裂而后可脱。三与四本非正应也、志从上进而迫近于阴。见制于四、为阴所畜、不能自进。互四得兌为毁折、有舆脱辐之象。以阳遇阴、受其畜而不能平。乾为夫。巽长女为妻。有夫妻象。互四兌又为口舌。互四五得离为目。有夫妻不和、反转其目、不相对视之象。重刚非正、故不能如初之自道。不中、故不能如二之牵复。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夫不能正其室家、由自处不以道也。三刚而不中、四为卦主、自制于四。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外卦主为畜者、四又畜之主也。以一阴畜众阳、本有伤害忧惧。以其柔顺得正、虚中巽体、而五上二阳助之、有有孚之象。坎为血、又为加忧。
  四互三五为离。离、坎之反、有血去惕出之象。血去、身可无伤。惕出、心可无忧。得以无咎矣。占者必诚信感人、乃可远害。若不然、则凶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上合志、谓二阳与四同心畜乾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五上同为巽体、与四合志畜乾者也。而九五居中处尊、势能有为以兼乎上下。四中虚、五中实、皆言有孚。中虚者、信之本。中实者、信之质也。挛与牵、皆有相连之义。二连初以上进、有牵引之象。五合四上以畜乾、非挛固不可。然唯五居尊、能使之挛如也。上比上、下比四、有邻象。
  四阴虚乏而五阳实、又巽为利市三倍、有富象。推其富以助六四而畜之、是为以其邻之象。以阴畜阳、虽能有所畜、终非圣人之所与也。故初二皆有吉占、而四五则否。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言助四以畜乾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变巽为坎、为雨为月之象。畜极而成、阴阳和矣。不雨者既雨矣。
  尚往者既处矣。尚、尊之也。载、积而满载也。犹诗言厥声载路也。阴不盛不能畜阳。今既雨既处、由于尊尚阴德至于积满而然也。妇德如此、虽正亦厉。盖阴盛抗阳、如月之将望。君子不可以有行矣。妇虽贞亦厉、戒阴不得加阳。君子有征必凶、戒阳不可失道、以受制于阴也。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也有所疑也。
  由积载而雨处、则阴之积当防其渐矣。巽为畜者、必有孚而后可畜。
  而乾上进者、必有疑而后免凶。盖阴疑于阳必战、有凶象。有所疑而豫制之、或可免于凶也。阳为君子。上与三应。上畜已极、三进不已。至于反目、所谓征凶也。全卦为小畜、其象不雨、故阳道可亨。上爻变为需、则云上于天而雨。则向之尚往者、至此而征凶矣。易之大旨扶阳抑阴、而此卦最重此意。乾受畜者、以尚往而不受所畜为善。故初得正应。而二以刚中。皆得吉占。独三以不中而非正应、为反目。巽为畜者、以合志同力为善。然主畜者有防患之危、而仅免于咎。以邻者有挛如之固、而未得吉占。
  至于畜极而成、犹云虽正亦厉。虽戒君子之征、实畏阴德之盛也。占者得此、当各从其类以为占。大抵阳为君子为夫为大事为善、阴为臣为小人为妾妇为小事为恶。又论我之所处。主于畜人或受人所畜、随事以求其吉凶、不可执一以论也。又按、来注以五上二爻不宜作同力畜乾、宜作与阳同德。
  引阳尚往。盖谓阳为君子、阴为小人。五上不宜佐小人以防君子。又以彖有刚中志行为阳之亨、故以德积载为载三阳俱上也。不知阳虽可亨而卦本取于畜、原不必拘君子小人之解。即以君子小人论之。小人之畜君子、非尽害之也、正欲引用之耳。如季桓子之于孔子、蔡京之于杨龟山。乃可为小畜、盖牢笼羁縻之而已。君子虽为所引、不受其牢笼。故阳德犹可往、所以为小畜。彖就全卦言之、故以五为刚中志行。若单就五一爻而言、自宜主畜乾之说。盖五变则为大畜。君子不家食、引正小人引用君子之时也。
  若上变为需、则畜极而阴已盛矣。故戒君子之往、非能载三阳以上也。
  履履卦、下兌上乾。兌一阴见于二阳之上、其德为说、其象为泽。天在上而泽居下。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常也。礼之本也常、履之道也。
  又内和悦而外尊严、礼之象也、故为履。履卦次小畜。按序卦、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物既畜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恶之差、而礼起、履所以次小畜也。人之所履、和悦卑逊。斯为有礼。全彖以和柔蹑刚强之后、处危而不见伤。九五阳刚居尊、所履中正。其道光明、有亨之象。在上阳刚中正、在下和柔卑顺、礼也。人之所履当如是也。此全彖之大旨也。又礼主谦柔。阳爻处阴位、谦也。故六爻以刚履柔者吉、以柔履刚者凶、以刚履刚者厉。初言往、上言旋、一进一反、有践履之义。初阳履刚、以在下而无咎。九二之幽人、九四之愬愬、上九之考祥、皆以刚履柔。能行而不轻于行、所以吉也。六三之跛履、以柔履刚。不能行而强于行、所以凶也。九五之夬履、能行而決于行、所以厉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
  程传以履为承藉之义。谓乾上而兌下、乾乘兌而兌承之也。本义以履为蹑后之义。谓乾前而兌后、刚在前而兌以柔和踵其后也。今按、虎尾字则蹑之意为是。乾刚强有虎象。兌以和蹑之、有履虎尾不见伤之象。人之入世、多近危机。不为所伤、乃见所履以柔应刚。谦以自处、其道自亨。
  惟礼可以免祸也。按、来注以兌错艮为虎象、遂以履作践履之履。不知震为龙、乾亦为龙、取其阳也。艮为虎、乾亦为虎、取其刚也。若必作践履、于彖传履刚句不通矣。
  彖曰。履、柔履刚也。
  以柔弱蹑刚强之后、此以二体释卦名义也。
  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以卦德释彖辞也。以兌说应乎乾刚、则和而不激、顺而不拂、可以亨矣。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上文释彖已毕、此又专就九五一爻推广其义。二三四互为离、有光明象。以刚居尊位而得正、所履之无咎者也。德盛辉光、功业显著、岂不亨乎。此又发彖辞言外之意。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立卦之义取乎践履。人之所履礼而已矣。礼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古人位必称德、终身居之、得其分而志安焉。位或未称、则君进之。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已无所慕也。农工商贾各勤其业、所享亦有定限、无所贪也。此上下之志定、而天下之治定也。后世位不称德、则上下不辨。
  不辨则公卿妄意尊荣、士庶侥倖求利。分不明则志不定、治所以难也。此君子观履之象而分别上下、使各当其分以定民志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九以阳在下、居履之初。未为物迁、率其素履以往。所谓素位而行。
  可无咎也。六爻皆以阳居阴为善。初虽阳位而在下、在下能安其素、不变所守、虽未得吉、咎可无矣。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初无应故曰独。独行其志愿、不为纷华所夺。即所谓不愿乎其外也。
  民有志、必辨分而始定。士有愿、则能独行其素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二变震为大涂、履道坦坦之象。刚中在下、无应于上、幽独守贞之象。
  人之所履、未有不合道而吉者。以刚居中、道也。刚而居柔、坦也。在下无应、幽也。坦则平易而无险阻、幽则恬静而不炫耀。又幽独之人、多贤者之过、坦坦则不索隐行怪以惊世骇俗、宜其贞吉矣。以阳居阴、不得言正。而曰贞吉者、戒辞。恐其幽静难久、刚化为柔、故戒以惟贞吉也。此卦二五皆刚中、二贞吉而五贞厉者。二以刚居柔、五以刚居刚也。以刚居柔、所履谦下、礼之本也。故六爻唯九二尽履之道。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二有中德、在幽而贞、外物不得而乱之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视不正曰眇。行不中曰跛。六三互二四为离有目象。互四五为巽有股象。兌为毁折、有眇跛之象。逼近于乾、有履虎尾之象。独与上应、履其尾而首应之、有咥人象。阳主宽和、阴主肃杀。六三以一阴成卦之主、欲统五阳、又以兌阴变为阳为纯乾、有武人为大君之象。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刚以履乾、必见伤害、故占为凶。又如刚武之人得志肆暴、必不能久也。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自以为能视、明实不足。自以为能履、行实不足。爻柔故不足、位刚故自以为能。不中不正、位之不当。以柔居三、其志务刚。皆凶道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愬愬、畏惧之意。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刚。然以刚居柔、故有履危知戒而终得吉之象。全卦以乾为虎、此爻又以五为虎。唯五以刚居刚也。卦彖爻之三言履虎尾、而吉凶不同者。全卦以和说履乾刚之后、故不咥人亨。三以柔居刚、故咥人而凶。四以刚居柔、故畏惧而吉也。二与四皆以刚居柔、而二有坦坦之安、四有之愬愬危者。二得中而四不得中也。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以刚居柔、谦志得行、所以终吉。志刚者不足与行、愬愬者其志得行、而人可审所履矣。时解以此爻作大臣畏慎、得君行志言。盖初曰独行、远君也。四曰志行、近君也。柔顺以事刚決之君、得行其志也。亦是、但不必拘。
  九五。夬履。贞厉。
  九五以阳刚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说应之。凡事必行、无所疑碍、故有夬決其履之象。然在上者纯任其刚、在下者一主于悦。君骄臣谄之渐也、故虽贞亦厉。盖在下者不患其不忧、患其不能乐。故二之履坦曰贞吉、喜之也。在上者不患其不乐。患其不能忧。故五之夬履曰贞厉、戒之也。然彖辞刚中正光明、而爻辞则厉、何也。盖以全卦言。六爻未动、刚中正所以为善。此就九五一爻言之。且变乾为离、自恃其明、愈过于夬決。在本卦上決下说、变又上下成睽、此所以厉也。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以刚居五、正当尊位、伤于所恃故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上与小畜上皆不取本爻义。小畜取畜之极、从六四一阴来、以阴盛为凶。履取履之终、合诸爻而观其始终、故以其旋为元吉。旋谓周旋无亏欠也。吉事有祥。祥非外来、视吾所履、则祥可考。若以此往、此旋皆无亏欠、则得大善之吉矣。又按、来注以视履为句、其旋为句。言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则履之尽善者、可以大吉也。意同本义、而解旋字更顺。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人心难于有终。元吉在上、是所履至终大善、故福庆亦大也。全卦以履为礼、又取践履为义。大抵危而能亨、乃见所履之善。刚而居柔、乃获所履之吉。观履之吉凶、而处世可悟矣。
  泰泰卦、乾下坤上。内阳外阴、天地氯交、万物生成。君子进用、世道方亨。故为泰。泰次于履。按、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盖履得其所、乃得安舒、履所以次之以泰也。泰以中为善。故二为辅泰之臣。
  五为保泰之君。皆得吉占。初为君子进用之始。四则过中欲否之时矣。三为消长之会、犹可有为。上则极盛而衰、不免于吝矣。自有天地人物以来、蒙以教之、需以养之、讼以平之、师以卫之、比以附之、畜以聚之、履以辨之、而后得泰。乃过中而否之几伏矣。甚矣、致泰之难、保泰之不易。
  虽曰天数、不可无人事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泰、通也、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内卦三阳、正月之卦也。阴小阳大。坤往居外、乾来居内。以综卦言之、有小往大来之象。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吉而亨也。盖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阳本在上之物、自外而内故曰来。往者去而来者当时用事、故为吉亨。
  彖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键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天地高卑之形不可交而气可交、交则万物化生。君臣上下之分不可交而心可交、交则君臣同德。阴阳以气言、顺健以德言。此二句、造化之小往大来也。君子小人以类言。此三句、人事之小往大来也。内外释往来之义。阴阳、健顺、君子小人、释大小之义。盖阴阳不能相无者、天地之气。
  而欲天下皆君子而无小人者、圣人之心。泰否之机归宿于君子小人之消长、主持世运者所当知也。然小人必不能尽去。但使君子居中、而制其命。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君子之气已伸、天下已泰矣。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之道、以形气全体言。财成、在在其过也。如气化流行相续、圣人分之以春夏秋冬。地形广邈交错、圣人限之以东西南北之类是也。天地之宜、以时势所适言。辅相、以补其不及也。如春生秋杀、圣人使春耕秋敛。高燥下湿、圣人使高黍下稻之类是也。裁成辅相、皆所以左右辅助乎民。自乾坤以后、阴阳各三十画而为泰。而泰之阴阳各三、是泰由阴阳无过不及而成。故既泰之后、裁其过、补其不及、所以保泰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乾初变巽、坤初变震、皆属木。三阴三阳皆相连以上、故泰否初爻皆有拔茅茹之象。茹、根之牵连者。三阳在下、初动则相连以进。众君子同德以升、泰运初开之时。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往而得吉矣。初曰以其彚。
  三阳欲进而以之者在初、君子与君子为类也。四曰以其邻。三阴欲复而以之者在四、小人与小人为类也。初曰征吉、四则否者、易为君子谋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君子之志在天下、不为一身。故当泰之时、志欲上进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卦内君子而外小人。三阴在外荒秽、小人之象。九二当保泰之任、有宜包容荒秽之象。以九合五、成坎河象。健临之、有冯河之象。五阴在外、隔三与四、遐远之象。二应之、不遗遐远之象。三阳朋象。二居中不偏、上应乎五。专意事君、不立朋党、有朋亡之象。泰欲得中。二、大臣辅泰者、当使君子小人皆得其所。不能包荒、使小人无所容、则非中。然能包荒而无果断、亦非中也。二以中上应乎五、有包容之德。以刚应柔、又有冯河之勇。遗棄疎远、使小人不得效其力、固非中。然能不遗远、而君子在近自成朋党、亦非中也。二远应乎五、远人在所怀。居中不倚、近者亦无可昵。刚柔相济、无偏无党。合四者言之、合中行之道也。然二居中、固为中行。今曰尚、则中行又指五也。五之象曰中以行愿。盖泰欲得中、上有中行之君、下非有中行之臣、不能上辅乎五而保泰矣。故二曰尚、五曰归、所谓上下交而志同。曰得尚、喜之之辞也。以阴爻言、五取小人。
  以位言、又取君。此又不可为典要者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二变为离、有光大象。人惟心胸光明正大、故能兼容果断、不至遗远而昵近。独言包荒、举一以该其余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阳居内为平、往外则为陂。
  阴出外为往、返内则为复。乾三朝乾夕惕、有艰贞象。变兌为口、食象。
  天下无常平而不陂者、无常往而不反者。唯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则可以无咎。恤、忧也。孚、理之信然者也。食、享之也。平陂往复、天运之必至而信然者也。若以此动其心、则不能艰贞矣。唯尽其处泰之道、而不以此为忧恤、则可以食享其福也。盖平陂往复者、天运所不能无。艰贞勿恤者、人事所当自尽也。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古本有无平不陂。天地际、谓阴阳交会消长之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四已过乎中、有泰极为否之渐。六四一阴既动、则五上二阴同类、有翩然而下、不约而同之象。阳实阴虚、故曰不富。邻指五上。以、四以之也。小人合谋、自外而内。不待戒令、自然相信。君子所当戒也。阳之升曰拔茅。以自下而上、升之难也。阴之复曰翩翩。以自上而下、复之易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失实谓阴虚也。以失实、恐不容于君子。欲伤正势、必结于小人、乃中心所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三四五互为雷、二三四互为泽、有归妹象。史谓汤为天乙、左传谓纣父帝乙。姑两存之。程传谓帝乙始制王姬下嫁之礼、本义谓帝乙归妹时占得此爻。今从程传。盖以阴居尊为泰之主、柔中虚已下应九二。以柔中之君、倚任刚明之臣、可以保泰获福、有帝女之贵下从其夫而受福之象。全卦三阴皆为小人。以五一爻言之、则保泰之君。不可执一论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居中应二、行其志愿、非勉强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坤土复反于下、有城复于隍之象。掘隍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泰。及泰之终、将反于否如城土颓圯、复反于隍也。坤上为泰、坤下为否、以阴阳之气言也。若言其质、则坤土本在下之物、在上有必颓之理。
  曰复者、反其初也。坤为众、有师象。又为国土、有邑象。泰极而否、众心已散、难以力争。劳民伤财、必至散乱。穷守一邑、罪已下诏、收拾人心可也。然不能保邦未危、而播告之修不能及远、虽正亦可羞矣。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命、政令也。其命先乱、故至于否、不尽关天运也。告命、乃尽人事以治之、非付之不可为也。全卦以小往大来为义。故内三阳属泰、外三阴属否。初为泰运方开、君子并进。二为保泰之臣。三则阴阳消长之会也。
  四为过中将否之时。五为保泰之君。上则泰极为否之日也。泰以方中为幸、故二五皆能保泰。初阳始进则可幸。四阴方动则可忧。三阳已极则艰贞、犹可有为。上阴已复则命乱、已难于治。唯圣人保于方泰之时、而不敢自弛于泰极之日。虽天运有所必然、而人事无时不宜自尽也。
  否否卦、坤下乾上、天地不交、万物不通、隔绝闭塞、故为否。否卦次泰。按、序卦、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通极必塞、气化之常、否所以次泰也。否与泰反。故全彖之辞皆与泰反、而六爻大意亦然。内三爻为否、而外三爻渐极而为泰。初为小人用事之始。二则小人得志之时。三则小人有知羞之意。四则否过中、有将泰之极。五则人君休否之事。而上则否倾为泰矣。天运无终泰、亦无终否。此天人所以常相胜、而主持世道者、当尽人事以回天心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闭塞也。三阴在内、七月之卦也。匪人、非人道也。天地交而万物生、万物唯人最灵。不交则不生、人道绝矣。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贞有何不利。但此时小人用事、不利于君子之贞。大往小来、谓阳生往居外、阴来居内也。泰先言小往大来。而后言吉亨。否先言不利君子贞、而后言大往小来。圣人以泰归之天、否责之人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无邦、谓上下隔绝、虽有邦与无邦同也。阴阳以天道言、刚柔以地道言。君子小人以人道言。泰言健顺、此言刚柔者。泰天地之气交、故言其德。否气既不交、则言其质而已。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收敛其德、不形于外、以免小人之忌。象坤阴之吝、收敛于内也。德既敛藏、人不知我、故不得以禄位荣之。象乾德之刚、远避于外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贞。吉亨。
  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亦有拔茅茹以其彚之象。然初之恶未形、故许以贞则吉亨、欲其变为君子也。小人苟得、故戒之以贞也。
  然君子小人有何定名、能贞则君子矣。易为君子谋。否乃不利君子贞之时、乃戒小人以贞。为小人谋、正为君子谋也。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泰初九应六四。六、阴也民也。初阳志在泽民、不独善其身、故曰志在外。否初六应九四。九、阳也君也。初六志在爱君、不自植其党、故曰志在君。小人以爱君为念、则不计其私、变为君子矣。大抵小人初进、犹有君国之念。其后乃患得患失之心日胜、弥缝奔競日工。故此爻为始进者戒之。小人君子之分、视其志而已。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否包承与泰包荒同。否对外卦三阳言。六二为得位之小人、有欲包罗群阳、而以承顺取之之象。小人能如是在小人为吉道也。然大人处此、则当身安于否而道可亨。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失其所守、妄意出否以求亨也。初恶未形、故不曰小人。二则直以小人称矣。初曰吉亨、犹望反否为泰。二则否亨、遂成否矣。小人不安于否、求亨何所不至。故否亨者、大人之事、非小人之所能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三阴、小人之群也。大人妄意出否以求亨、则入于小人之群矣。身否道亨、乃不乱于其羣也。
  六三。包羞。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欲包群阳、故有包羞之象。三、否之极、小人之在高位者。故亦欲包群阳。然二居柔、犹知承顺乎君子。所居中正、故吉。三居刚、故不言承。所居不中正、则取羞而已。包承如弥子之于孔子、包羞则丁谓之拂鬚是也。三否已极矣。然世虽极乱、必无善类尽灭之理。
  君子有否亨之道、小人亦不能尽肆其恶、犹有所包藏。且君子终有有命之时、小人亦不能无愧于心、故犹怀羞耻。以其恶未肆而知羞也、故不言凶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小人所以包而取羞者、岂心之所甘哉。但以不中不正、所处之位不当故耳。开小人以悔过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程传以命为君命。谓九四近君、凡事必由君命、以图济否也。本义以命为天命。泰极而否、否极泰来。天之所命、即泰三平陂往复之义也。今从本义为优。九四以阳居阴、不极其刚。否过中而将泰之时、有有命自天、我不致咎、畴类三阳皆可获福之象。盖否泰之运皆天命也。泰变否易、故于内卦言之。否转为泰难、故于外卦言之。泰之三必无咎而后有福、否之四必无咎而后离祉。盖乾坤交接之会、阴阳消长之际、必我自立于无过、而后可为福、而后可为畴类之福也。泰三平陂往复、冀其艰贞。勉君子也。
  否四有命无咎、喜其获祉。戒小人也。君子有命自天、当否有可亨之道、否极有泰来之祉。小人之欲包君子者、不诚可羞哉。弥子谓孔子主我、孔子亦曰有命、即此意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有命自天又必无咎者。人与天合、转否为泰之志始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时之否、大人之事。占此爻者、大人遇之则吉也。然方欲休之、否未尽倾、故必常存危亡之心、乃有苞桑之固。
  桑根深固。苞、丛生者、其固尤甚也。三四五互为巽木、苞桑象。巽又为绳、繫之之象。二五皆以大人言。二有德无位、故守其否而道亨。五有德有位、则能休时之否矣。二时方否、故与小人並言。五否已过、则大人独居其位矣。然非有戒惧之心、不能为休否之事、未可尽听之天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唯有位故能休否。与二之大人否亨者、德同而位不同也。无位时不能否亨、得位未有能休否者。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以阳刚居否极、能倾时之否者也。不曰否倾而曰倾否、不恃天运而贵人事也。变兌为悦、有喜象。先否后喜、先有其亡之惧、则终有倾否之喜也。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天下无终否之时、必有阳刚之才以倾之也。全卦以大往小来之义。内三阴皆属否、外三阳则渐为泰。初小人之恶未形、犹可不至于否。二则小人得志、否之成。三则小人知羞、否之极矣。四之有命、否已过中、有欲泰之极。五之休否、则有转泰之事。至倾否、则否极为泰矣。泰以三阴在外为小人、而六五居尊应二、又为保泰之主。否以三阴在内为小人、而六二中正、可言否亨之大人。则因爻起义、不可执一也。
  同人同人、离下乾上。离一阴丽于二阳之间、其德为丽为文明、其象为火为日为电。天在上而火炎上、有同之象。上乾为天为君。下离六二一爻在离之中、居人之位。卦中上下五阳同欲二之一阴、而二五又以中正相应、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义、故曰同人。同人次否。按、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天地不交则为否、上下相同则为同人。又世既否、必与人同力乃济、同人所以次否也。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狭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虽以二为成卦之主、然以私係而吝。反不如初之无私、犹无所咎也。三四与五争二而不克同者。然三怯于力、不如四之反于理为得吉也。五虽为三四所隔、然终以正应而得同。上虽免於三四之争、然以远而终未遂同之志。合六爻而论之。欲与人同、贵于公正、又可见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天火性同。二五中正德同。五阳喜阴情同。天与火、其性光明正大、其势旷远无私、有同人于野而得亨通之象。乾性健行、同则可以济险、有利涉大川之象。内文明而外刚健、中正有应、君子之正道也。有利君子贞之象。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贞、其同也正。人能大同有亨之道、故大川可涉。然有所同大而未必正者矣、故又戒以正为本。占者能大公至正、则可亨而大有所为矣。又按、夫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卦名取比与同者何也。盖比以一阳为众阴所比。独坎五一阳得正、故彖有元永贞。则其比所以为君子之周也。同人以一阴为五阳所同。唯二五之应以正、故彖言利君子贞。其同所以为君子之和也。至两卦六爻之中、兼正不正言之。唯正则为君子。此夫子赞易之外、又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之说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柔谓六二。乾指五。此以卦体释卦名义。
  同人[文澜本“同人”作“同人曰”]。
  旧作衍文。来注谓叙述卦辞而释之语气。谓六二应乾、固名同人矣。
  然卦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者何也。起下乾行句为是。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句、释利涉大川之由。二为同人之主、应乾固亨矣。至于利涉大川、非二所能。乃乾以刚健之天德、同乎人以涉险、故曰乾行也。文明以健二句、合二体言之、释利君子贞之意。内文明则能烛理、明乎大同之义。
  外刚健则能克己、尽乎大同之道。二五皆居中得正、内无私心而外合天德。
  凡此四者、皆君子之正道也。正者、人心所同。然君子唯以正、而天下之志已在吾心、所以利君子贞也。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同而異、異而同也。类族者、天之生物各族殊分。
  法乾之无私者。于殊分之族、而类聚其所同。異中之同也。辨物者。火之所及、凡物毕照。法离之有辨者、于均照之物、而辨析其異。同中之異也。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两户为门。初变艮为门、有门象。同于门外、虽非野之可比、然亦所同者广而无私。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刚在下、上无係应。占可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以谁咎也。
  门以内、家人也、于宗是也。门以外、天下之人也。虽未至于野、而非私昵矣。必出门而所同乃大、人自无咎之者。他卦又谁咎、有在我取祸无所归咎者。此则谓其无私、人不得而咎之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党也。乾为诸卦之祖。离中变为乾、有同于宗之象。六二中正、有应于上。在一卦为同之主、宜得吉占。然同之道、贵乎大公。二既专有所应、则不能大同矣。又以阴从阳、臣妾顺从之道也、故吝。易之悔自凶趋吉、吝则自吉趋凶。本以相应为善、反以过于私暱而得吝、盖全卦取大同之义、于爻义又示阿党之戒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狭而不公、有可吝之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离为戈兵、有戎象。二三四互为巽木、有莽象。二与五为正应。三刚而不中、欲同于二、惧五见攻。伏于下以伺五之隙、有伏戎于莽之象。三变阴互为[文澜本“为”作“”得“]艮、有高陵象。三居下卦之上、下窥二之动、有升其高陵之象。自三至上三爻、上无正应、有三岁不兴之象。
  三欲同二、而二非正应、则理不直。五居尊位、势又不敌。故三年之久不敢动。此强同而不得者也。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敌刚指五。安行、言上无应必不可行。至于三岁之久、又安能行乎。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四则不中正、欲同六二而为三所隔。自三欲下取二、故有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刚居柔、知二非正应、故有自反不克攻之象。能改过可以得吉、则贤于三矣。盖三伏于莽、自下而伺五也。四之乘墉、乘三以攻二也。三恶五之亲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恶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然三以刚居刚。惧五之攻、屈于势也。四以刚居柔。终不克攻、反于义也。反义、得吉道矣。此始强同而终能改过者也。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已乘其墉、则力非不足也、断以义而弗克攻耳。义者、天则不可逾。
  志欲攻而知义不可攻、困于心而反于法则。能改过者、所以吉也。与人同、善事也。乃三四皆有争夺之象。四乘墉有其意、三伏莽则已见其形矣。四恶二三、所欲攻者臣。三敌五、则欲攻其君矣。涉世者不可不知。而三四有吉否之不同、又好刚强同者所宜戒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五刚中正、二柔中正、本正应也。而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正应者终不得而问也。隔于三四、号咷之象。五变为离。互三四又为兌说。又火无定体。故有先号咷而后笑之象。离为戈兵、有大师象。三四刚强、九五以阳刚之德胜之、故有大师以克之象。二五终为正应、相遇之象。九五大君。三四以臣隔君、大逆也。故兴大师以克强暴、而后遇正应也。然人君宜与天下相孚于大同、乃不免于先号后笑。用师以克、如敌国之争、何也。盖以全卦言之、以大同为亨。而就二五一爻言之、终未免于私吝。故不得言吉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中、理直。故不胜其忿、先至于号咷也。直、即君子之正也。相遇必由于中直乃克。非至正、无以通天下之志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乾有郊象。居外无应、去阴已远、物莫与同、故有同人于郊之象。野远而郊近。但野远而郊近。但野乃大众往来之道、无人不同。郊在郭外荒僻之处、无人可同也。然无所争、可以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爻曰无悔、以其无争于人喜之。夫子则以不能同于人病之。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今无人可同、则于同人之志、亦未得遂也。易卦有以此爻为主、而吉凶与彖同者。如屯之初比之五是也。有成卦在此爻而不得为主、吉凶与彖異者。则此卦之二五是也。盖论全卦。以五阳同一阴、又二五皆中正、故有旷远无私之象。若就一爻论。则所应既专、在我有私暱之嫌、在人有忿争之事矣。故二吝而五不免于号咷。三四皆争。上以远而忘志不遂。初亦以比二而仅免咎。六爻之义皆不及全彖之德。君子欲通天下之志、非大公至正不能也。
  大有大有、乾下离上。火在天上、其明及远。万物毕照、有盛大丰有之象。
  又一阴居尊位、众阳并应。易以阳为大有、所有者大之义。故曰大有。大有次同人。按、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众物所归、所有乃大、大有所以次同人也。小畜亦一阴五阳、而曰小、此则称大者。
  小畜阴居四、欲统诸阳、其势逆。大有阴居五、则位尊、以统诸阳、则势顺。故小畜之亨、不在六四而在上下五阳。大有之元亨、不在上下五阳而六五。五以柔居尊、而为上下所应。合全卦、又有内刚健外文明之德。自可大亨。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皆从五起义。初远五而有艰。二应五而无咎。三以公而亨于五。四以谦而能承五。上以近五而获天祐。此六爻之大略也。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火在天上、无所不照。一阴居尊得中、五阳宗之。
  乾健离明、居尊应天。尊位能柔、物情所与。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岂不大哉。所有者大、则其亨亦大矣。皆治世极盛之象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同人大有、一柔五刚均也。柔在下、曰得位得中曰应乎乾而为同人。
  我同乎彼、卑附于尊之辞也。柔在上、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应而为大有。
  我有其大、上统乎下之义也。此以卦体释卦名义也。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上节自柔得尊位以下、专主六五一爻以论人君之位、能有众阳之大。
  自其德刚健以下、兼上下两体以论人君之德、能致元亨之治也。内刚健则克胜其私、外文明则灼见其理。上下应之者、众阳应乎六五也。应天时行者、五以柔应乾二之刚也。天之道不外乎时而已。宪天出治、顺时而行、是以大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凡物未见、则有无不可知。火在天上、无物不照、始见其有之大。所有既大、不可无以治之也。天命有善而无恶。君子于恶之未著者遏绝之、使不复作。善之隐者显扬之、使乐于为。去恶归善、所以顺天休美之命也。
  谓之顺者。天讨有罪、吾遏之以天。天命有德、吾扬之以天。于我无与也。
  君子在上则以此治世、在下则以此治身。故本义云、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害者、害我之大有也。富者怨之府。故当大有之时、最易有害。初居下位、凡民而享大有。家肥屋润、人或害之。离为戈兵、又以离火克乾金、有恶人伤害之象。而初阳在下、上无繫应。未与物接、去离尚远。未涉乎害、何咎之有。然自以为匪咎、而以易心处之、反有咎矣。故必艰难其志、慎终如始、乃得无咎。盖匪咎者、此爻之义。艰则无咎、则处此爻之道也。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交则有害。处卑无应、未有骄盈之失、得以无害故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坤为太[文澜本“太”作“大”]舆。九二体乾而曰大车者。舆指轸之方而能载者言、车则以其全体而言。引之以马之健、行之以轮之圜、皆乾象也。況九二以刚居柔。柔则其虚足以受、刚则其健足以行。有大车象。
  上应乎五、载上之象。如是而有所往、可以无咎、可以任重而致远也。不言吉者、处大有之时、任天下之重。分所当然、得以无咎而已。此大臣才德兼全、足以任重者也。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车大足以任重。虽多积于中而车行不至于败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作享。按、本义作享献之享。时解因之、取大臣献替之义。今按、左传卜偃战克而王享之言、作宴享之享为优。三四五互兌为口、三变六为坎、有饮食象。九三居下之上刚而得正、有公侯之象。上有六五之居、虚中下贤、有亨于天子之象。然三变六为阴为小、又有小人弗克之象。占者得此、有刚正之德、则足以受天子之宠荣。若不然、则虽有享宴之荣、亦负素餐之愧也。此与本义稍殊、然于卦爻较切。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小人妄叨君宠、反为害也。乾金三变为兌、亦金也。迫近离火、与初无交害者不同、故有害。
  九四。匪其彭。无咎。
  彭、鼓声、以盛多之貌。即大有之大也。四变中互为震。震为鼓、有彭象。大有皆六五之有也。然以柔中居尊、而九四以刚近之。且居四阳之首、率诸阳以进。盛多盖彭矣。近君、声势不宜太盛。唯以刚居柔、虽盛大而不有其大、故有匪其彭之象。占者如是、则无咎也。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四为离之初、有明皙之象。有盛大之势、而无烛理之明。僭逼震主、则柔中之君有所不安矣。当大有之时、不自有其大。非明皙者不能、故曰明辨。辨其所居之地、乃别嫌多惧之地。辨其所遇之时、乃盛极将衰之时、凡事贬损以处之、斯皙然明理见几者矣。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为大有之主。离体中虚、有厥孚之象。柔中以应九二、上下归之、有交如之象。一变纯乾、有威如之象。当大有之时、柔中居尊、上下孚信。
  然太柔、则人心玩矣。济之以威、所以吉也。初曰交害、五曰交如者。臣有交则私、故害。君有交则虚、故吉也。三有戒辞。初二四仅得无咎。独五言吉者。当大有之世、尽臣道之常、仅可免咎。而君能刚柔並用、使上下泰交、则可常保其大有矣、故曰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
  一人之信、以发上下孚信之志、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恐人心慢易、至于无备、故威不可无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大有唯六五一阴、而上下五阳从之。上九能下从六五、以阳从阴。处盛时、居高位、享自然之福、有自天祐之之象。曰天[祐曰吉曰无不利、其为福多矣。象及传皆不言所以致福之由、故繫辞谓履信思顺尚贤。盖五之交孚、信之也。上能履之。谦退不居、思顺也。志从于五、尚贤也。天助顺、人助信、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象。时解作人君信顺下贤以保有。
  照繫辞传大意而归重于君也。大全作功成身退之耆旧宾师。就六爻合论、对五而言之也。然皆不必拘。占者得之、亦随其所处之位以为占。大抵有刚明之德、居崇高之位、得天之祐者。而以人事言之、唯履信思顺尚贤则吉也。
  象曰。大有之吉、自天祐也。
  上居君上、有自天象。曰自天祐之、言其非倖致也。全卦为盛世至治之象。以六五之君为主。初之无交、盛世之逸民也。上之顺五、功成身退之耆旧、或在宾师之位者也。中爻三位为臣。二大臣、当大有之任者也。
  三外臣也、以公侯而受宠者也。以不中、故有戒辞。四近臣也、近于君而自抑损者也。以刚居柔、臣道之宜、故与初同无咎。五以中虚之信、孚乎上下。又一变纯乾、刚以济之。上下交应、刚柔並用。君明臣良、故能长保其大有之盛治也。
  谦谦卦、艮下坤上。内止外顺、为谦之意。山高地卑、屈而处其下、为谦之象。故曰谦也。谦次大有。按、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大则易于满盈、道在谦损、谦所以次大有也。全彖极言谦德之亨。六爻虽以九三一阳为主、然内三爻皆吉、外三爻皆利。盖静则多吉、顺则多利。
  六十四卦未有如谦之尽善者、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谦。亨。君子有终。
  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山高而处乎地之下、皆有而不居者也。他卦或有待而亨、谦则即亨。他卦始亨而未易保其终、唯谦则始虽卑而终益尊、始虽晦而终益光。盖谦者人情所乐与、故必亨。始虽不居、终有成就、故有终。艮终万物、亦有有终之象。程传谓小人虽暂谦、未必能久。唯君子终身不易、是谓谦之有终也。本义谓先屈而后伸、是谓亨之有终也。然二意宜兼。盖君子唯始终能谦、所以始终能亨。若暂时勉为谦恭、偶然倖获通泰、皆非君子也。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气下降、以济万物、天之谦也。化育之功光明著见、则谦之亨也。
  地势卑顺、处物之下、地之谦也。其气上行以交于天、则谦之亨也。天地犹不敢以自满、况于人与鬼神乎。此以天地言谦之必亨。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亏盈益谦以气言、日中则昃、月满则缺是也。变盈流谦以形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也。害盈福谦以理言、满则招损、谦则受益是也。恶盈好谦以情言、满盈取忌、退巽见推是也。四者皆出于自然而非有心、故曰道也。盖太极之中、本无一物。事业功劳、于我何有。天地生万物而不言所利、此天地人鬼所以皆有取于谦也。然六爻皆以三为主。三居下卦之上、有尊象。光、艮体也。三居上卦之下、有卑象、不可踰、德莫之过也。盖人居尊而不光者有矣。谦者处尊而能下人。其德愈光。人处卑则皆得而踰之。谦者处卑、所谓我自卑而人莫我高、又孰得而踰之。君子之终、言此所以为君子有终也。不于其终观之、则争而得、谦而失者、盖有之矣。惟要于究竟、然后知谦之终必亨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不言山在地中而言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外卑下而内蕴崇高、谦之象也。山之在地、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高卑适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犹降山之高使之卑也。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犹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适平矣。称物平施、谓称物之多寡而损益之、然后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盖谦之为名、生于过也。物过然后知有谦。谦者使物不过、期得中而已。圣人即谦之名、使一切返于中、善用谦者也。凡大象皆於卦外教人用易之理。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俾小大长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谦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归于谦之象也。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处下、有谦而又谦之象。三四五互为震木、二三四互为坎水。木在水上、涉川之象。用涉与利涉稍殊。利涉者无往不利、用涉者涉川不可争先。用谦谦之道以涉则吉。人当险难之时、非深自屈折不足以济、故必用谦谦以涉也。全卦以三为主、故与彖同言君子。初亦得称君子者、盖三在下卦之上、有劳而谦、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在下卦之下、谦而又谦、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踰者也。用以涉川、则虽济患难可矣、況平居乎。占者有其德、则常变皆吉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如牛羊使之驯服也。养德之地、未有不基于至卑者养者至、则愈卑而不可踰矣。
  六二。鸣谦。贞吉。
  阴阳唱和为鸣。卦以三为主。三互四五为震、善鸣者也。易凡与震相应者皆言鸣、豫初中孚二是也。故此卦二上皆言鸣谦。盖三以劳而能谦。
  故凡闻其风者皆相从于谦、和之而鸣。言论称述、皆自处于卑下、所谓鸣其谦也。二与三比、柔顺中正、谦出于性、故有贞吉之象。此爻本义谓以谦有闻。解鸣字亦可通。但此卦[文澜本“卦”以下有“之义当”三字]以三为主。诸爻所解与三无涉、于取象又未见确解、意义稍浅。今按、苏传解之、觉于三爻意义融贯。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二所居中正、谦本于中心所自得、非由勉强、正与上爻对。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一阳居下之上、刚而得正、上下所归、有劳而能谦者也。廉非难、劳而能谦为难。一阳为成卦之主、劳矣。乃不处上而处下、故有劳而能谦之象。上不疑而下不忌、自能保终而吉也。艮终万物。三居艮之终、得其正位、故以彖辞君子有终归之。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卦中五阴有民象。非服其劳、服其劳而能谦。所谓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万民服即有终也。
  六四。无不利。撝谦。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功不及三而居其上、必当发挥其谦、以示不敢自安之意。盖劳谦者虽无忮害之心、而在四则亦有自尽之道也。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理之当然、非过于法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阴柔、不富之象。以柔居尊五、谦皆为之用、不富而能以其邻之象。
  坤为众、五变互三为离为戈兵、又有行师之象。五君位。君德不必以谦见、且谦柔之过、或不能以自立矣、故不言谦。然不自用而用人、谦之大者。
  谦者不争。然居君位而使人有不服、非称物平施之谓矣。故为君、苟不自用而能用人、虽以之侵伐、亦无不利。盖无害于为谦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言其侵伐非得已、非外谦而内好胜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与三应、亦有鸣谦之象。坤为地为众、有国邑征伐之象。仅可征己之邑国、不能如五之无不利也。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二柔顺中正故贞吉。上所居不中、特以与三应、故亦鸣其谦、谦之实有不足矣。谦实不足、故己之邑国或叛之。然上鸣在于谦、则叛者不利。
  叛者不利、则征之者利矣。以谦得人心、故利用行师。非五之位、故不能无不利、非二之中、故不能贞吉。是以鸣谦虽与二同、而未得遂其志也。
  全卦以九三一阳爻为主。而五阴所处、虽有尊卑广狭常变之不同、而由艮体之静、皆得吉占。由坤德之顺、皆得利占。则甚矣、谦德之可贵也豫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阳为卦之主、上下群阴应之。内顺外动、由顺以动。无不和悦、有豫之义。又雷闭地中、动而出地。通畅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谦。按、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能谦、则有豫乐、豫所以次谦也。然豫有三义、曰备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备豫、则和豫随之。然和豫之过、则逸豫生矣。繫辞传、重门击檄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此备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师、虽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备豫之意隐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乐言。他则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几之识、则其知备豫可知。然则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之六爻之大旨也。
  豫。利建侯行师。
  豫兼三义。本义但以和乐言之。盖备豫者、所以致和乐之由。而逸豫者、又和乐之过。故正解专取和乐、盖彖意尚未他及也。震动坤上、长子主器、有建国治民象。坤顺震下、一阳统众阴、有行师动众象。屯有震无坤、故不及行师。谦有坤无震、故不及建侯。豫兼二卦、故有此象。建侯必百姓归心、行师必三军用命。人心和乐、则二者利矣。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九四一阳、上下应之、其志得行。此以卦体言其豫也。以坤遇震、为顺以动。此以卦德言其所以致豫也。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顺理以动、人心悦服、建侯天地而不悖可也。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日月之行、景长不过南陆、短不过北陆。故分至启闭、不差其序。以顺阴阳之气而动也。刑必当罪、顺乎民心。非一己喜怒之私、民所以服也。
  时义、此时之义也。此极言而赞其大。使人涵泳言中、而推其意于言外也。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阳闭地中、奋震出地、则通畅和豫矣。先王作乐、象雷之声、又取其和之义。殷、盛也。乐无所不用。荐上帝、配以祖考、盛之至也。周祀稷于南郊、配以祖也。祀文王于明堂、配以考也。
  初六。鸣豫。凶。
  阴柔在下、独与四应。四震善鸣、欲与倡和、有鸣象。然四大臣近君、其志大行之时。初位卑、所居不中正。小人在下、上得强援。当时用事、不胜其豫。夸大自张、故有凶象。卦以乐豫为义、取众心之乐也。六爻自四外皆自乐者、则逸豫之过矣、故有吉凶之異。初爻、谦上之反对。皆与震应、故皆以鸣言。然谦者卑下自处、以闻于人者、故犹有利。豫者妄自张大、因人为乐者、故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穷谓满极。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二三四互为艮、有石象。二变互三四为离、不终日而作之象。乐豫易以溺人、溺则忧矣。六爻独二中而得正、自守之安静、坚确如石。静之至、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事理之几微、是不溺于逸豫而知备豫者也。
  盖此卦当逸豫、以无所係应为善。初应四而三五比之、皆有係而溺于豫者、故为凶为悔为疾。二特立于众阴之中、而无迟恋之意。故静则如石之坚、动则有不终日之速、不失其正而得吉也。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中正者、处豫之道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盱、上视也。阴不中正而近于四。四为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乐而上视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当速悔。若悔之迟、必至于有悔也。三质柔而位刚、犹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迟也。盖盱豫者溺于逸豫、迟悔则又失于犹豫矣。圣人两言悔、始则示人以致悔之端、终则勉人以悔过之勇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言所处不中正、与六二反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众阴应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阳居阴、不能无疑、故戒之。德阳而位阴、故五阴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贯髪者。
  一阳贯五阴之中、有以簪贯髪之象。四、大臣以阳刚任上事、致君泽民、合天下以为豫。大有得矣。又必开诚布公。使朋类之贤俱进、合志和衷、则可常保其豫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由已致天下于豫、可谓大行其志矣。
  六五。贞疾。恒不死。
  贞疾犹言痼疾。不得言正、盖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为坎为心病、贞疾之象。当豫之时、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刚、事权归四、众心不附、处势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为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贞吉、以中且正。当豫之时而不为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贞疾、中而不正。当豫之时而不得豫者、虽未至于凶、亦仅矣。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以五之得中而仅得不死、则过中者、岂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刚而不中、则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则唐之僖昭矣。可不戒哉。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刚、故权下移。得中、故位号犹可保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以阴柔居豫极、有昏冥于豫之象。然以其动体、又有事虽成而能有渝之象。能改过则可无咎矣。勉人以迁善也。又豫上六变则为晉。明出地上、不终昏冥。乐极哀生、有悔心之萌者、所以无咎也。然初鸣豫、即断其凶、严于初以遏其恶也。上冥豫开之以无咎、恕于终以引其善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豫至昏冥、不可久矣、言当速改也。全卦以九四一阳为主、与彖之乐豫同义。其他皆过于豫而至于逸豫者。爻之吉凶皆从四起义。二远于四而中正、所以吉。上虽远于四而处豫之极、又与四同震体、故为冥。初则应四而鸣豫者也。三以比四而盱豫者也。五又以乘四而溺于豫、究不得豫者也。总之、豫宜众不宜私。故世道不可无豫、人心不可有豫。初凶而五疾、三悔而上渝。为国者当如四之勿疑、守己者则当如二之介石矣。
  随随卦、下震上兌、震动兌说、此动而彼说、随之义也。以少女从长男、随之象也。随卦次豫。按、序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悦豫之极、物之所随、随所以次豫也。全彖以物随为义。此感彼随、可以大通、而要之于正、则随人之意亦在其中矣。爻兼随物为义。此动彼说而至于随、易于自失其身。大抵阳爻则人随我、阴爻则我随人。而随人者、宜随上、不宜随下、爻阴位刚者犹知所随。此三随四所以有得、二係初则失、上无所随则不言随也。居上者宜为人所随。五君位为二所随、故贞吉。四臣位为三所随、故贞凶。初虽阳爻而在下、故不言随言係、而言交。此六爻之大略也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从也、随者、我有以致物、而物自随乎我。故占当得大亨、然必利於正、乃得无咎。若不正、则虽亨而不免于咎矣。按、左传穆姜之言、以随四德与乾同。虽非本旨、然所论深合利贞无咎大意[文澜本“意”作“义”]。诸卦中屯临无妄革皆言元亨利贞。独随係以无咎。盖动而说、易至于不正而有咎、故示戒辞。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
  按、本义谓以卦变卦体释卦名义。谓自困卦九来居初、自噬嗑九来居五、自未济来兼此二变。皆刚来下柔也。今按、来注但以综卦言之。随蛊相综、杂卦原对言之。随以蛊之艮反兌居上、巽反震居下、是刚来下柔也。
  以后凡言卦变者、皆从综卦。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王注程传皆作随时。谓随时得正、则天下皆随其时也。本义作随之。
  意尤顺。盖论全卦之义、重我有以致物之随也。
  随时之义大矣哉。
  依本义作随之时义。尤顺。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二月出地、八月入地。泽亦地也。又兌正秋、八月正兌之时。震下兌上、有雷入地中之象。君子取之。及向昏晦、则居内休息。造化有昼有夜、人生有作有息。人心有感有寂、有动有静。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当然也。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初九以阳为震之主、有官守之象。居下无随我者、刚体非随人者。然初动体、则改其常矣。故为有渝之象。阳居阳位得正、有贞吉之象。前临阴偶、二三四互为艮、有出门之象。与四同德、不言随而言交、有交有功之象。初九、卦之所以为随者。虽人无随我、我未随人、而震动之体体已渝其常矣。然居正得吉。出门交四同德、不繫私暱正。不必言随人、而自有功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交不失其正、则有功也。人虽未随我、我亦不随人、以阳刚得正故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阳在下而近、以在下有小子象。五阳正应而远、以君位有丈夫象。
  二与五正应、宜得所随矣。然当随之时、以阴爻阴位为过于柔。不能自守以待正应、而係于初、有係小子失丈夫之象。人随我为随、我随人为係。
  曰失、惜之也。
  象曰。係小子、弗兼与也。
  係此失彼、不能兼也。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阳爻、亦有丈夫之象。小子亦谓初也。三近係四而远于初、有係丈夫失小子之象。四阳当任、三则以阴随之、有求而必得之象。三言係又言随者、三有得、犹可言随也。三不中正、宜失所随矣。然以居刚稍知自主、胜于二之过柔、故犹知係四而不係初、而有得也。然六居三不正、九居四亦不正也。以不正相比、至于求而有得、不可言矣、故戒之居贞则利。
  初九以阳居阳、故得贞吉。六三以阴居阳、故示以居贞而不得言吉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舍初之在下者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以刚居上之下、与五同德而三係之、有得人之随之象。然势陵于五、有虽正亦凶之象。变则为坎、有有孚之象。互三二为艮、有光明之象。
  卦中三阴三阳、阴宜随阳。初以在下不足为人所随、故但言交。四与五同德、故人随之。然四大臣之位、上有刚德之君。虽君信民归、随皆有获。
  然使恩威不自五出、虽正亦有震偪之凶矣。故必中有孚诚、动皆合道、使心迹光明、君民共谅、乃得无咎也。豫随九四皆大臣之位、豫有得不言凶、而随四之有获言凶者。盖豫卦一阳五阴、卦之所以随者在四。五又以柔居其上、四志可行。故戒不在臣而在君、五之所以贞疾也。随卦三阴三阳、卦能得随之中正者在五。四偪于五而得人心、未必上安而下从之也。故戒不在君而在臣、四之所以贞凶也。然豫四曰勿疑、随四曰有孚。居危疑之地、无论其吉与凶、宜以至诚自将则一也。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有获岂必皆凶。有致凶之理、故曰其义凶也。有孚在道、以有明哲之功也。爻曰以明、言以此明其心迹也。传曰明功、言有明哲之功、则不为利欲所昏、而心迹自光明也。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阳刚中正、得众爻之随、随之主也。然所应唯在中正之二、是信于善者也、故有孚于嘉之象。而占则吉也。四五皆以阳居三上二阴之中。
  阳内阴外、有中实之象、故皆曰孚。然四之孕、戒之也、欲其孚于五也。
  五之孚、喜之也、喜其孚于二也。大亨贞无咎而天下从之、五足当之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五与二皆正中、故谓孚于嘉也。然以二之正中、在五谓之嘉、在二反有失者。盖随之为义、贵我致人之随、而不欲徒随于人。随人者有阳刚之德、犹可自主。若一于阴柔、则係于近而失正应之可随者矣。故五孚于二、则有君臣同德之象。而二之係初、则有背公植党之戒也。
  上六。拘係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以柔居柔、处随之极、有拘係又维之之象。兌为西为巫。二三四互为艮为山。一变纯乾为王、有王亨于西山之象。程传以王为太王、亨作亨通之亨、指太王迁岐之事。谓其得民心也。本义以亨为祭享之享。今从本义、而王宜作太王。盖六爻之义、阴宜随阳、下宜随上。上势居最上无所随、而质柔又不足以致人之随。居五之上而非天子之位、与三非正应而两阴同德、有固结于幽阴之象。太王避狄、去豳迁岐、我非随人、而人之随我者亦未广。然诚敬以享于山川、有固结维係之意。人心从此而集、天命从此而基。占者得此、则其象亦如是也。
  象曰。拘係之、上穷也。
  处随之极故也。全卦物来随我、我往随物、皆贵于正。然此动彼说而至于随、易于失身、尤以阳刚为贵。故诸爻吉凶得失别为一例、唯阳爻能为物所随。五有阳刚之德、又居君位、当为物所随者、故吉。四居三之上、有大臣之象、故三係之有得。而在四有偪五之嫌、竟受人之随、则又不免于贞凶矣。初虽阳爻、为随之主而在下位、以在下则不应为人所随。然以阳爻为随之主、则不肯上係于人、又不能安静以处、故不言随不言係、而言交。阳居阳位、故交而有功也。三阴爻皆随物者、则不言随而言係。然随居阴位者柔而无主、故二以舍五係初而失。阴居阳位稍知自立、故三以舍初係四而得。至上以随之极、阴爻阴位、所应又阴、则固结之极。然不可以人道言矣、故为享于鬼神之象。盖他卦六爻以相应为善、此则又贵其自处之能刚。他卦阴爻亦以得正为善、此则又不欲其过柔而失主。盖当随之时、义当如是。随之喜刚、亦犹履之善柔、故曰观彖辞则思过半矣。
  蛊蛊卦、巽下艮上。按、左氏、风落山、女惑男。以长女下于少男、惑乱其情、蛊之象也。风遇山而回、物皆挠乱、亦有事之象。本义谓上苟止而下卑巽、彼此怠缓、积弊致蛊。谓之蛊者、坏极而有事也。文从虫从皿。
  聚虫皿中、使自坏烂、蛊之义也。然卦中兼治蛊意。治蛊而曰蛊、犹治乱而曰乱也。蛊卦次随。按、序卦、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喜悦随人、过中失正、则蛊惑坏乱之事自此起、蛊所以次随也。全彖谓蛊治则乱极复治。而治蛊之道、有取于更新丁宁。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五为治蛊之君、下四爻为治蛊之臣、而上则为事外之臣。事外者、理乱不关、故不言蛊。
  余皆治蛊者。而蛊为前人已坏之绪、故又以子道言之。治蛊以刚柔相济为善。
  初爻柔位刚故无咎。二爻刚位柔故得中。三爻位俱刚故有悔。四爻位俱柔故未得。五亦以爻柔位刚、居中有应、故用誉。而五之一爻、自处则为子、二视之为母、上视之又为君。则其取象屡迁、不可为典要者也。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本义谓坏极而有事也。坏极为蛊、有事则兼治蛊意。乱极当治、有元亨象。治蛊必勇往以求必济、中互震木在兌泽之上、有利涉大川象。
  然治蛊宜勇、亦须有道以治之。甲、日之始、事之端。先甲三日为辛。后甲三日为丁。前事已坏、取先甲三日之辛以更新之、不使至于大坏。后事方新、取后甲三日之丁以丁宁之、不使至于速坏。此治蛊而致亨之道也。
  先甲后甲、按、本义及旧解皆同、于理固顺。而蛊取甲、巽取庚、未见著落。来注照圆图、但取艮巽二卦之义、亦未见的确。今按、苏传所解与本义異、而似可存。按、苏传、蛊之与巽。一也。上下相顺与下顺而上止为媮、一也。而巽之所以不为蛊者、有九五以干之、而蛊无是也。故蛊之彖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而巽之九五曰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阳生于子尽于巳、阴生于午尽于亥。阳为君子、君子为治。
  阴为小人、小人为乱。夫一日十二干、相值支五干六而后终[苏氏易传“终”作“复”]、世未有不知者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世所谓六甲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世所谓六庚也。甲庚之先后、阴阳相反、故易取此以寄治乱之势也。先甲三日、子戌申也。申尽于巳而阳盈。盈将生阴、治将生乱、故受之以后甲。后甲三日、午辰寅。寅尽于亥、然后阴极阳生。蛊无九五以干之、则其治乱、皆极其自然之势。势穷而后变、故曰终则有始、天行也。巽则不然。虽失之、后必有以起之。譬之于庚。先庚三日、午辰寅也。后庚三日、子戌申也。庚之所后、甲之所先。故先庚三日尽于亥、后庚三日尽于巳。先阴后阳、先乱后治、故曰无初有终、曰吉。不言于彖而言于九五、明此九五之功、非巽之功也。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刚上柔下以卦体言、艮刚居上、巽柔居下也。以卦综言、反随之震上为艮、兌下为巽也。上太刚则情不下接、下太柔则情难上达。上下不交以致蛊也。巽而止以卦德言、则下卑巽而上苟止、皆积弊以致蛊者也。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他解以巽而止为治蛊者、非。盖下卑巽而上苟止、乃致蛊之由、非所以治蛊。治蛊意当于此节言之。既蛊又言元亨、乱极复治之象也。曰往有事而不言有功者。当蛊之时、宜有事以济险、不可以无事视之。若巽懦而止、则终蛊而不能元亨矣。甲者十日之始。乱之终、治之始、天运之行如是。治蛊者终前事、始后事。一番更新、一番丁宁、亦如天之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风、物坏而有事矣。治己治人事之大者。风在内而能振动外物、则象之以振动其民。山在外而能涵育内气、则象之以涵育其德。振者、作兴人之善、新民之事。育者、培养己之善、明德之事。易言育德、多取于山、故蒙亦言育德。而巽之申命行事、亦振民之意。当蛊之时、风俗败坏、由民之不新、民之不新、由己德之不明。故必有以振作耸动其民、而在己宜进德不已。此皆所以治蛊也。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干、木之干、枝叶所附以立者。以身任其事而不敢避、故曰干。中互震木、下巽木、有干之象。蛊之災非一日之故、必世而后见、故皆以父子言之。明父养其疾、至子而发也。子能干之、克盖前愆、则振饬而兴起矣。
  初六以阴在下、所应又柔、似不足以治蛊者。然以其时言之。在蛊之初、蛊未深而事易济。且质柔而位刚。故有子能治蛊、考得无咎之象。质柔位刚、子专父事、有厉象。知危而戒、终承己志、有终吉之象。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不承其事而承其意、所谓善继人之志者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母指六五也。艮止于上、巽顺于下。无为而尊于上者、父道也。服劳而顺于下者、子道也。故五爻皆言干父之蛊、取艮之上爻为父也。二独与五应。五虽艮体而质柔、故有母象。在五自处亦为子、自二亲五则为母。
  此又取象之变、不可为典要者也。九二刚中上应六五、有子干母蛊则得中之象。以刚承柔而治其坏、故又戒以不可坚贞、言当巽以入之也。贞者事之干。而曰不可贞、非不可正也、不可固执以为正也。母性多柔暗。以二之刚承[文澜本“承”作“成”]五之柔、固守其正、或至伤恩害义。必巽以入之、乃得中也。若以君臣论、则周公之事成王、成王有过遇挞伯禽、亦此意也。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二以刚居柔、在下卦之中、有中道之象。得中道而以柔济刚、善于干母之蛊者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晦。无大咎。
  过则不中、故有小悔。巽体得正、故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爻言无大咎、宜不免于小咎。而传谓终无咎者、幸之也。以九居三刚之至、君之诤臣、父之诤子、不使君父陷于不义者也。盖干蛊之道、以刚柔相济为善。故初六六五之柔而居刚、九二之刚而居柔、皆可干蛊。不则与其为六四之裕而吝、不若九三之悔而无咎。裕而吝者、由吉而趋凶。悔而无咎、则自凶而趋吉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以阴居阴、不能有为、有宽裕以治蛊之象。如是则蛊将日深、往则见吝矣。盖目前虽可苟安、如是以往、必致吝也。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目前以为得矣、循此以往、未为得也。欲人急于改图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二以五为母、谓以柔居尊也。然五之上有上、则五又有子道、若继世之君也。用誉、用阳刚之臣以致誉也。五柔中居尊、九二承之以德、能用阳刚之臣以干父之蛊者、可以致闻誉矣。譬若周宣王之用仲山甫召穆公、能用良臣而干蛊有誉者也。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二承以刚中之德。德在臣、誉在君、上下一德矣。故不见前人之蛊。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阳刚居上、在事之外、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象。初至五皆言蛊、此不言蛊者。上九蛊之终。事之坏者、六五干之已毕、则乱极而治之时矣。
  故不言蛊也。初至五皆言父子、不及君臣者。臣之事君、犹子事父母。当蛊之时、身在事中、必视国事如家事乃可。故言父子、而君臣之道在其中矣。上九言不事王侯、又不言父子者。于父母无可诿之事、无一日可离之时。君臣以义合者也、则当以其位与时论之。身在其位则尽力以干、如子事父母、不以为汙。不在其位、则超然远引。不事王侯、而不以为傲。时当艰难则鞠躬尽瘁、不避险患、不以为劳。世已昇平则功成身退、辞荣谢宠而不以为矫。上九者、无位之逸民、功成身退之耆旧也。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洁身高尚如子陵、功成身退如范蠡。其事高、其志可为法则矣。全卦名蛊而皆言治蛊。蛊之可亨、犹否极则泰。虽天运自然、而人事宜尽。所以有取于更新丁宁、以为致亨之道。家事国事皆有蛊、为子为臣无異道、总以刚柔相济为善。然与其柔而致吝、又不若刚而免咎、圣人望人之意切矣。
  周易浅述卷二钦定四库全书周易浅述卷三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临临卦、兌下坤上。泽上有地、岸临于水、相临最切。又有进而侵凌之义。二阳侵其长以逼于阴。故曰临也。临卦次蛊。按、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二阳方长、阴小阳大、阳气将盛。是谓可大。临所以次蛊也、全彖以阳长为亨、而以阴生为戒、亦扶阳抑阴之意。六爻以二阳偏临四阴。二当任而初不当任、故以二为临之主。上四阴皆受阳之临者。三不中正、迫阳而应非正之上、故无利。
  四五皆应阳、上附五而厚于二、故皆吉也。而三曰甘临、四至临、五知临、上敦临、又有上临下、柔凌刚之义。杂卦云、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彼此相与为临也。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临、本义谓进而凌逼于物。言凡逼近者为临、不专居上临下之意也。
  二阳侵长以逼于阴、故为临。而卦中上下彼此又互有相临之象。于一岁中为十二月之卦也。下说上顺、九二刚中、上应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也。又按、元亨利贞者、乾道之变化。阳长之卦、独临与乾同者。易道贵中。二阳方主于中、乾之体用全备于此。故四德咸归之也。八月有凶、戒辞。何氏以建子至建未为八月。褚氏以建寅至建酉为八月。孔氏据王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以建申为八月。按、大全不言建申。隆山李氏主建酉为观卦。谓当自临数、不当自复数也。本义主建未为遯卦。谓文王作卦时、只就周正纪之也。今按、文王作卦在纣之时、未用周正、正朔之说可不必拘。以阴阳消长之数论之、当自复数至遯为是。盖否卦阴阳各半、观卦四阴胜阳、其凶不待言矣。今曰有凶者、亦将盛之辞也。于二阳方盛之时、即为二阴方盛之虑、圣人防微杜渐之意也。不然则凡阳盛之卦、八月皆有阴盛之时、何独于临言有凶哉。又按、复言亨而此言元亨、复不言利贞而此言利贞。盖复初阳未盛、至临则大矣。复阳之萌、无有不善。临则阳盛、易于肆矣。此圣人所以于临独有戒辞也。
  彖曰。临、刚浸而长。
  此以卦体释卦名也。爻辞上下皆有相临之意、此独取以阳临阴。浸长内兼二意、有渐长不骤之意、又有方来未艾之意。
  说而顺、刚中而应。
  内卦说、则阳之进也不逼内、不激于意气矣。外卦顺、则阴之从也不逆外、皆中于机宜矣。此以卦德言卦之善也。九二刚中、在我有强毅之才。
  应五柔中、在上有知人之主。此以卦体言卦之善也。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刚长而说顺、大亨也。刚中应柔中、以正也。刚长之时其善如此。以之临人临事临天下、莫不大亨。而必以正者、天道宜然也。天道扶阳而抑阴、黜邪而崇正者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言二阳方盛之时、然至八月为遯、则阳之消亦不久矣。此虽天运之自然、而君子所当戒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不曰地下有泽、而曰泽上有地、主泽之二阳而言也。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教思无穷、泽润地之象也。容保民无疆、地容泽之象也。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念如泽之深。不徒曰保、而曰容保、其度量如地之广。
  初九。咸临。贞吉。
  按、王注及程传皆以咸作感之义。本义以咸临作徧临、谓以二阳徧临四阴也。从王注程传为顺、而徧临意可兼。盖咸者无心之感。二阳在上、无为而天下化、所以为观。二阳在下、无心而天下应、所以为咸。初以正、二以中、我中正而天下自应、故皆曰咸。初二两爻与四五正应、皆有咸临之象。初以刚居初得正、有贞吉之象。四、大臣之位。无所感而临、则不获乎上。然自处不正、所应非正、亦枉道狥人者矣。唯刚而得正、所应又正、故曰咸临贞吉也。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自处以正、所应又正、则得以行其正道矣。时解以此爻作君子临小人以正。阴虽小人、然爻中未有此象。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二应于五、上有中正之君。既见信任、得行其志、故有吉无不利之象。
  此爻为临之主。盖阳在初犹微、至此乃盛。初之咸临、谓与二协力以为临也。二之咸临、谓率初同往以为临也。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九二以刚居柔、非苟且以取悦于上者、有未顺命之象。五顺体而二说之、疑以苟从取悦矣。然刚而得中、以此为五所信任、非苟将顺君命以取容者也。本义于此爻传云未详。今从此解、得圣人教人以道事君之意、然爻中亦实有此象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卦以阴阳相临为临。三阴柔说体、逼近二阳、而与上非正应。坤土味甘、变兌为口舌、无实心相接、但以甘说临人之象。不中不正、下乘二阳、上无正应、有无攸利之象。二阳上逼、互卦得震、有忧惧之象。一变为乾、为泰、有无咎之象。盖在上以甘说临人、固无所利、然知忧惧自改、则咎可无。若小人在上、知君子非可以甘言要结、能改过以合乎刚正、则咎自可无矣。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位不当、不中正也。始虽有咎而后可无、其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
  以阴居阴、处得其位、与三之不当者異。下应初九、应得其正、与三之乘阳者異。又坤兌之交、地泽相比、相临之切至者也。至、非至极之谓、言诚意以相与也。故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言位之当、而正应之意在其中矣。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五变坎为通、知之象。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用人、知之事也。自用其知者其知小、不自用而用人者其知大。以此临下、乃大君之所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中者、天理之当然、非出于矫饰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
  上六居地之上画、爻本坤土、又变艮土、有积累至于极厚之象。旧说以上最远于阳、不敢以柔临刚、厚之至也。以厚接物、未有不安者。故厚敦[文澜本“厚敦”作“敦厚”]于临、乃吉而无咎之道也。然按、象传、志在内、则非不敢临之意。按、苏传、六五既已应九二矣、上六又从而附益之、谓之敦临。复之六四已应初九矣、六五又从而附益之、谓之敦复。
  此说解敦字为切。言附五以加厚于二也。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与九二非正应、而志在于九二之阳。附五以相临、厚之至也。上以志在阳为吉、三以志在上而无利可知矣。卦义以阳临阴、而六爻自三以上阴亦临阳。阳气方升、阳临阴、在所宜、故皆吉。阴上阳下、虽有以上临下之势、而嫌其逼于阳、故独于三爻无利。上以远于阳而志在阳、反得吉。至四之无咎、五之吉、则又皆应于阳者。阳气方盛、势正上进、吉多凶少、圣人言外扶阳抑阴之意又可见矣。
  观观卦、下坤上巽。风行地上、徧触乎物、有自上观下之义、则为去声之观。二阳在上、四阴所仰、有自下观上之义、则为平声之观。全彖取以上示下之义、故卦名取去声之观也。观卦次临。按、序卦、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观所以次临也。彖取上观下之义。在上者致其洁清、不轻自用、民自信而仰之。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四阴自下仰观二阳。然上不得位、故以五为观之主。而下四阴则近者吉而远者凶。四观光而三进退、二利女而初则吝矣。盖临卦二阳在下、进而凌阴、故阴欲远阳。观卦二阳在上、阴自下仰、故阴欲近阳。此又扶阳抑阴之微意也。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观者、以中正示人、为人所仰也。盥者、将祭而洁手。荐奉酒食以祭也。顒若、尊敬之貌。盥者无不荐。盥时诚意精专、荐亦未至于懈。今云盥而不荐者、风行地上、万物肃清、然无形可见、有盥而不荐之象。然气之所至、自然鼓动万物、有孚而顒若之象。圣人洁清自治、恭己无为。不待政教号令之行、而羣下信而仰之、莫不整肃。犹祭者方盥手於洗、诚意精专。不待牲牢酒食之陈、而精诚使人皆肃然生敬也。又按、大壮则取四阳之盛、观则不言四阴之盛、反取二阳在上为四阴所仰、则又圣人扶阳抑阴之意也。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阳为大、故曰大观。在上以位言。顺巽中正以德言。中正指九五也。
  有位无德、有德无位、皆不足以观天下。顺则心于理无所乖、巽则事于理无所拂。具顺巽之德[文澜本“顺巽之德”作“巽顺之美德”]、以我之中正、观天下之不中正者。此节以卦体卦德释名义也。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非有意于感人、而观者自化也。此释卦辞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神者、无形与声、而妙不可测。天运自然、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神道也。圣人亦不俟号令政教之烦、使天下自服。圣人之所以为观、以天之神道设教也。不荐之孚、圣人之神道也。犹中庸之笃恭而天下平、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也。此因卦辞而极言之。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徧触万物、有周观之象。先王体之、省方以观民风而设教。
  如国奢示俭、国俭示礼之类是也。坤为土、有土有民。省方观民坤之象。
  巽以申命。设教巽之象。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卦以观示为义、据九五为主也。爻以观瞻为义、皆观乎九五也。初六阳位而阴爻、阳则男而阴则稚、又居卦之下。如未有知识之童子、不能远见、有童观之象。小人无咎而君子则吝者。盖下民日用而不知、乃其常也。
  君子不著不察、则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小人之常也。
  六二。闚观。利女贞。
  六二质柔位阴、女子之象、自内窥外。虽与五为应、而为三四所隔。
  三四五互为艮、有自门内闚视、所见者小、不见其全之象。此女子之正道也。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在丈夫则可丑矣。
  六三。观我生。进退。
  诸爻皆观乎五、故三上不取相应之义。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隔四、不能观国。居下之上、可进可退。故不观九五、而观己之所行、可否何如、以为进退、量己而后入官者也。他卦居中多吉、三不中多凶。此独以观之远近取义、故四最善而三次之。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进退合宜、未失其常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六四下互坤土、有国象。互五为艮、近阳爻、有光明象。五为君王象。
  四承五最近、而柔顺得正、宾于王之象。其占利于朝觐仕进也。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士不苟进、君以宾礼待臣、有非常之遇矣、故其志尚乐于进用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下四阴仰而观之、君子之道也。然必返而自观我之所行、果合于君子、乃得无咎。盖观本四阴侵阳之卦、故有危词。
  苟我之所行不足以观示四方、反有咎矣。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人君有临民之责。而曰观我生、非置民而不问也。王者通天下为一身。
  观我所行之善否、即可以知民之善否矣。观我、正所以观民也。本义又当观民德之善否。似作言外补意、稍缓。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以阳刚居尊位之上、亦为下所观瞻、若宾师之位也。故亦当反观己之所行、求免于咎也。曰其生者、上无位、不当事任。避九五、不得称我也。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自省其身、未得自安、故曰未平、不敢以不居其位而晏然不自省也。
  观为阴盛之卦。而九五阳刚得位、故有可以观示下民之象。然高位为众所仰、非可易居、而阴盛亦多戒惧、故五仅无咎而上志未平也。四阴观在上之阳。位高则所观者大、卑下则所观者狭。此四观光、三进退、而初二则羞吝也。
  噬嗑噬嗑、下震上离。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间之、必齧而后合。
  卦上下两阳而中虚、颐口之象。九四一阳间于其中、必齧之而后合、故为噬嗑。噬嗑次观。按、序卦、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既有可观、然后有来合者、噬嗑所以次观也。口有物间之、必噬而后合。天下有强梗谗邪间之、亦必治之以法而后治成。又火为明、雷为震、皆有当于治狱之道、故全卦皆以治狱之事言之。六爻则初上无位、为受刑之人。中四爻为用刑之官。大抵以爻位之刚柔论噬之难易、要归于能谨。
  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噬嗑。亨。利用狱。
  上下两阳而中虚、口之象。天下之物、中有所间则不通。齧之而合则通矣、故有亨象。此概论天下之事、用狱则噬嗑中之一事也。天地生物、有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电击搏之。圣人治天下、有为民之梗者、必用刑狱惩治之。上离电之明、所以察狱也。下震雷之威、所以决狱也。六五以柔居中、有威与明而得中者也、故有利用狱之象。又相噬以求合、教化之衰也、故但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上下两阳颐象、中一阳有物象。此以卦体释卦名义、所谓近取诸身者也。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噬之而嗑、乃得亨通。以治道论、寇盗作梗。以伦纪论、谗邪作梗。
  治而去之则合矣。彖传增而字、所谓以卦名释卦辞也。三阴三阳、刚柔均分、此以卦体释卦辞也。下动而上明、言夫嗑以前、以噬而致亨。雷震电耀相须並见、曰合而章。言既噬之后、以嗑而致亨。所谓以卦德二象释卦辞也。此以上皆释噬嗑之亨也。柔得中句。本义谓爻变自益卦六四上行于五而得其中。然与得中上行不合。今依卦综、贲之离二本得中、今上行于五、为是以柔居五、为不当位。然刚柔相济、治狱所宜、此以卦综释卦辞也。此二语释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勅法。
  雷电当作电雷。明者、辨别精审之意。象电之明、所以示民而使之知避也。勅者、整饬严整之意。象雷之威、所以防民而使之知畏也。罚者、一时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定之罚。明罚勅法犹不知戒、不得已乃有丰之折狱致刑。
  初九。履校灭趾。无咎。
  初上受刑之象、中四爻用刑之象。校、足械也。屦校者、校其足如纳屦然。趾所以行。灭其趾、遮没其趾使不得行、受刑之小者也。震为足、初应四。三四五互为坎为桎梏。初爻最下、故有屦校之象。震变坤、不见其足、灭趾之象。罪小而受薄刑、小惩可以大诫、故无咎也。
  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
  震主动、变坤则静。不敢妄动、不进于恶矣。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中四爻言用刑之人、皆取食物为象。肤、豕腹下柔软无骨之肉、噬而易嗑者、灭鼻、深入至没其鼻也。六二阴柔中正、听断得理、噬之最易合者。二三四互艮为鼻。二变则为离、故有深没其鼻之象。盖以乘初之刚、以柔治刚、深痛治之、不至于有咎也。此解照程传。按、本义谓伤灭其鼻、占者虽伤而终无咎。然噬肤无伤鼻之理、不如程传之顺。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噬肤至于灭鼻、疑于深矣。所以无咎者、以乘刚故也。盖在下有强梗之人、恐过柔以治之则废。故深严而得宜、乃得其中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肉、小兽全体骨而乾之者、坚韧之物也。六三柔中有刚、有腊肉象。
  互坎、有遇毒象。六三阴柔不中正、治久年疑狱而人不服者也、故占小吝。
  然时当噬嗑、于义亦无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以柔弱居刚强之位故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乾胏、肉之带骨者、至坚而难噬者也。金矢、本义谓入钧金束矢而后听之。然周礼束矢钧金、所以禁民讼狱。使琐屑之事不敢妄兴讼、非听讼之正道也。不如程传以金刚矢直为得治狱之宜。九四离体、离为乾、乾胏之象。三四五互坎、坎得乾之中爻、有金象。坎又为矢、得金矢之象。九四以刚居柔、居大臣之位。所断之狱、又非若肤腊之易者。必如金之刚则不挠、如矢之直则无私。然刚直非易行、恐瞻顾而不果矣、故必艰难正固则吉。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离有光明之象。四离体而居下、大臣之位、不便威福自已。治此大狱、虽以刚直为主、未免艰难戒惧、故曰未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乾肉、难于肤而易于腊胏者也。六五君位。小事不至于君、故所噬非肤之易。君威无所不加、故不至如腊胏之难。黄金、本义谓指钧金。盖周礼小事束矢、大事钧金。大臣大小兼听、唯钧金则以闻之君者也。今从程传作刚中之德为优。离中变乾为金、黄金之象。盖大臣贵其不挠、尤贵于无私。君则无可私矣、唯恐其优柔不断而已。黄中色而金刚德。六五柔顺居尊、刚柔相济、得其中矣。然刑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不可无戒惧之心也。故虽贞亦厉、但于义则无咎也。五位与二同。而五能噬乾肉、二但能噬肤者。二以柔居柔而五以柔居刚、五之才胜乎二也。五之才与三同。
  而五得黄金、三不免遇毒者。三之柔不中、五之柔得中、五之位胜乎三之位也。六五之才之位胜二三、而爻辞但言无咎、不及九四之吉者。五之柔不如四之刚也。盖九四以刚噬者、有司执法之公。六五以柔噬者、人君不忍之仁。然治狱本有司之事、而有司虽威照並行、必以刚直为主。故论治狱之道、必以九四为则也。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得当、谓处刚而得中也。彖言不当位、以位言也。爻言得当、以事言也。四爻言吉而传曰未光、五爻仅无咎而传言得当者。九四臣位、必艰贞而后吉。权难自主、所以未光。五君位、用刑人无不服、而以艰贞危厉为心。盖钦恤之道当然、故在五为得其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
  何、负也。本爻离为槁木。三四五互坎为耳为桎梏。坎耳在下、有何校而灭其耳之象。居卦之极、怙终不悛。罪之大者、故凶。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罪其听之不聪、怙终而陷于大罪也。九未变为离之明。今变不成离、故不明也。全卦以物由噬而得合、莫甚于用狱以惩奸、故所论皆用狱之事。
  初上无位、为受刑之人。初过小而在下、为治狱之始。上恶极而怙终、为用刑之终。中四爻皆治狱之人。然卦才之刚柔不同、故所噬之难易亦異。
  六二以柔居柔故噬肤、最易者也。六五以柔居刚为得中者、故噬乾肉、然比肤则难矣。六三柔中有刚则噬腊肉、然比肤则难矣。六三柔中有刚则噬腊肉、比乾肉难矣。九四刚中有柔、则噬乾胏、噬之最难者也。难易虽有不同、而四艰贞、三亦遇毒、五贞厉、而二亦灭鼻。则治狱之道、期于敬谨一也。
  贲贲卦、下离上艮。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所聚。火照之其上、百物皆被光彩、有贲饰之象。又卦综刚柔交错、卦德文明以止、皆有贲饰之义。故为贲。贲次噬嗑。按、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人物合聚、必有次序行列、威仪上下、而文饰生焉。贲所以次噬嗑也。贲虽尚文、必以质为本。凡事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故全彖以贲有可亨之道。然本大而文小、故不过小利于所往。六爻初四以相应为贲、而二与三、五与上则以相比为贲。三爻在内者离体、则以文明为贲、故贲趾贲须濡如皆有所设饰。三爻在外者艮体、则又以笃实为贲、故皤如丘园白贲皆取于质素。然内三爻虽以文明为贲、二之贲须既出于自然、初之舍车则取其高隐、三之濡如即戒其永贞。于贲饰之时、皆以不贲为贲。此又圣人返朴还淳之妙用、维持世道之深意。此六爻之大略也。
  贲。亨。小利有所往。
  贲、饰也。凡事无文不行。有贲之文、文以辅质、此贲所以亨。然文胜又恐灭质。内文明而艮止于外、收敛其文、不欲尽发、故小利有攸往。
  盖凡事以本为大、而文则小也。又按、小利有攸往、固所利者小之意、亦有唯小则利之意。盖阴小阳大、小利往而大不宜往矣。故以下六爻、阴爻皆宜动而阳爻多有戒辞。此又贲而剥之渐也。
  彖曰。贲、亨。
  亨字疑衍。
  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柔来二句以卦综言。盖噬嗑以初五两爻为主爻、此二上两爻为主爻。
  噬嗑五柔来为贲二、居初三两刚之中。所谓黄离元吉得中道者也。文在其中、是以谓之贲亨。噬嗑初上而为贲上、居四五两爻之终。所谓敦良之吉以厚终者也。文成其终、是以小利有攸往。柔来不言分、离反为离、中偶不动也。刚上言分者、震反为艮、下画移居上画也。天文也上有刚柔交错四字。日月五星之运行、不过刚柔一往一来而已、故曰天文。
  文明以止、人文也。
  此以卦德言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灿然有礼以相接、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文之止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圣人观日月之次、昏旦之星、以察四时寒署之变。观于君臣父子之间、有礼有分。而导之以礼乐诗书、列之以来章服物、化旧为新而风俗成于天下。占此卦者虽小利于所往、而贲之为用又大如此。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有火、明不及远。明庶政、事之小者、离明在内之象。折狱、事之大者、艮止于外之象。又山在上、法有所必守。火居下、明有所不矜。
  君子体此、于钱穀簿书之小、必精审之、以成文明之治。至折狱则无敢。
  无敢非不折也、盖狱贵详审得情。若自恃明察、深文缘饰、没其实、是之谓敢。敢则民命不可问矣。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在下为趾象。二三四互为坎为车象。初虽与四应而在最下、艮止于上、故以刚德明体自贲于下、为舍非道之车而安于徒步之象。盖君子以义为荣、不以徒行为辱故也。初四相应。四求初为贵德、初求四则为趋势、故以徒行为贲。壮初刚居刚而健体、故壮于趾。贲初刚居刚而明体、故贲其趾。车马币帛主于文饰、故贲六爻取象及之。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君子取舍决于义、每于在下之时、发足之初观之。徒义而车非义、故弗乘、非恶宝贵而逃之也。
  六二。贲其须。
  须鬚同。在颐曰须、在口曰髭、在颊曰髯。三至上有颐体。二在颐下须之象。须亦人身之有文饰者、故以须言之。二以阴柔居中正、三以阳刚而得正、皆无应与。然须附颐以成其文、二爻相比以为贲者。故二附三而动、有贲须之象。盖须生面美、非外饰者。六二柔丽乎中正、固有其美须之贲、非待于外也。然阴柔不能自动、必附丽于阳、如须虽美必附于颐。
  占者宜资人共济、从上之阳刚而动、则可有为也。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不能自兴、随上而动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三互坎一阳居二阴之间、得其贲而润泽者也、故有濡如之象。然坎体有濡象、亦有陷溺之象。九三非不贞也。能永其贞而不溺于所安、则二阴于我有润泽之濡、而我无陷溺之悔矣、故吉。此爻与二以相比为贲。然小利往、故二随上而三则宜永贞也。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陵生于狎。以正自持、颦笑不假、谁能陵之。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皤、髪之白者。四变、互二三为巽为白。不变、互为坎为马。四与初以相应为贲。乃为三所隔、心虽合而迹暌、不得所贲、为皤如之象。然本正应、不肯他从、往求之心如飞翰之疾、有白马翰如之象。九三刚正、非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此与屯六二相似。屯刚柔始交、贲刚柔相襍、皆有婚媾象。然屯之乘马班如意甚缓、贲白马翰如意独急者。屯二以下求上、难进易退。贲四以上求下、虚己求助也。此爻与初以相应为贲。然小利往、故初贲趾而四则翰如也。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四与初远、为三所隔、所当之位有可疑也。然位虽近三、心实在初。
  守正不与、理直义胜、三不得而尤之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六五柔中为贲之主。离之文明至艮而有所止、渐近敦本而尚实。上九艮体有丘象。五互三四震木有园象。五比上以成贲者。人君虚己以求山林隐逸之贤、故有不贲于朝市而贲于丘园之象。阴性吝啬、浅小薄物可以自将、故有束帛戋戋之象。如此虽可羞吝、然礼奢宁俭、礼贤贵质实、不事虚文、故得终吉。盖贲以文饰成卦、过则流于靡矣。自五与上皆有敦本返始之象。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方逐末之时、人君崇俭反本、人心世道之幸也。
  上九。白贲。无咎。
  居贲之极、反本复于无色、有白贲之象。如此则善补过矣、故占为无咎。此爻与五相比以成贲。五君以束帛相加、上则遂其高隐之志。唯以朴质为本、唯小利往、故五可贲于丘园、而上但宜守其白贲也。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饰而有自然之文、可谓优游自得矣。以人事言、则六五以束帛聘、而上高尚自守以成其志、亦得志也。全卦以贲饰为义。华美外饰、世趋所必至也。然无所止、则奢而至于伪。故文明而有所止、乃可以为贲也。内卦文明渐盛、故由趾而须。至于濡如则极矣故、戒以贞。文明而知永贞、则返本之渐也。故四之皤如犹求相应以成贲也。
  五之丘园则返朴、上之白贲则无色矣。由文返质、所谓有所止也。六爻以三阴三阳刚柔交错而为贲、如锦繍藻绘、间杂成章。凡物有以相应而成贲者、则初四是也。有相比而成贲者、则二三是也。有相比而渐归淡朴以为贲者、则五上是也。盖文质相须者、天地自然之数、贲之所以成卦。而质为本文为末、质为主文为辅。务使返朴还淳、则圣人所以繫之辞、而维持世道之心也。至于初应四而四翰如、二比三而二与上兴、五比上而五贲丘园、三阴爻多利于往。此又阴盛之渐、所以贲之后为剥也。
  剥剥卦、下坤上艮。山高于地而附着于地、有倾颓之象。又卦五阴自下渐长、消剥一阳、故为剥。剥卦次贲。按、序卦、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文饰之极、反而剥落、剥所以次贲也。全彖取顺时而止之义、故君子不可有所往。六爻以上九为主、故于上爻幸一阳之存。
  而下五爻、凡有与于阳者吉、无与于阳者凶。五以承阳故无不利。三以应阳故无咎。初二远阳而剥未尽、故皆蔑贞凶。独六四以迫于阳而剥极、故直言凶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剥。不利有攸往。
  剥、落也。五阴盛而一阳将消、九月之卦。阴盛阳衰、小人壮而君子病。又内坤而外艮止、有顺时而止之象。故占者不利于有所往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自姤而遯否而观而剥、皆以柔而变其刚。至此则欲以五阴变上之一阳也。此以卦体释卦之名义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五阴剥阳、小人之长也。此以卦体言也。卦有顺而止之象、君子观之。
  阳消阴息、阴盈阳虚。天运之行如是、君子尚之。顺时而止、所以合乎天之行也。知天行之方剥、则不至不量力以取祸。知剥之必有复、亦不至怨天尤人而变其所守矣。
  象曰。山附地上。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下基不厚则上不安、高者有剥落之象。为君子者、以此制田里、教树畜、以厚下民、即以自安其居也。卦以下剥上取义。小人剥君子、所以成剥也。象以上厚下取义、人君厚下民、所以治剥也。不以阴阳消长为论、而以上厚薄为言。于极危之卦、得极安之道。此圣人用卦之微权也。
  初六。剥牀以足、蔑贞凶。
  蔑、灭也。牀者、人之所安其体、上实下虚。剥一阳下五阴、有牀象。
  坤土艮山本至安、剥则危矣、故卦有剥牀象。初在下有足象。剥自下起、侵蔑正道、其占凶也。方剥足而即言蔑贞、如履霜而知坚氷至也。
  象曰。:剥牀以足、以灭下也。
  侵灭正道、自下而上也。
  六二。剥牀以辨、蔑贞凶。
  辨、牀干也、牀身与足上下分辨之处也。二阴侵上、占与初同。
  象曰。剥牀以辨、未有与也。
  二阴徒与未大盛、危之中有幸之之意。
  六三。剥之无咎。
  众阴方剥阳而三独与上应、去邪党而从正者也、咎可无矣。剥之三同复之四。复四与初应而不许以吉、剥三与上应而许以无咎、何也。复、君子之事、不言其吉、明道不计功者也。剥、小人之事、许以无咎、欲人迁善改过也。剥以近阳者为善、应阳者次之、故五利而此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上下、四阴也。居四阴之中而独与阳、所失者阴。其失也乃所以为得也。
  六四。剥牀以肤。凶。
  四在下卦之上、犹人卧处、有剥牀及肌肤之象。故不复言蔑贞、而直凶也。
  象曰。剥牀以肤、切近災也。
  阴祸已迫其身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鱼、阴物。宫人、阴之美、望宠于阳者也。五变巽、有鱼象。巽为绳、贯之之象。以者、后妃以之也。六五柔中居尊、率羣阴以从阳、故有后妃之象。卦德内顺外止、犹后妃以宫人备数循序以进御于君、后德之美者也。
  故占无不利。盖剥至于五极矣。阴不可以再长、阳不可以终消也。故不取剥义。自初至四以阴剥阳、此则循序而以阴从阳。圣人示之戒。若曰、与其以坎剥阳而至凶、孰若以次从阳之无不利乎。故彖言不利有攸往、为君子谋也。此言无不利、为小人勉也。此圣人欲人悔过之心也。然六三应上九而宁失羣阴之心、六五率羣阴而上求一阳之宠。则天道之不可一日无阳、世道之不可一日无君子也。又按、遯剥皆阴长之卦。遯阴微可制、故授权于阳。于九三曰畜臣妾吉、阳制阴之道也。剥阴盛难制矣、故示教于阴。
  于六五曰以宫人宠、阴人阳之道也。阴阳消长出于自然、爻中自有此象。
  而扶阳抑阴不可无人事之功、此圣人繫辞之深心也。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众阴逼阳、疑有尤也。循序以从、尤终可无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艮为果蓏。一阳独存于上、如硕大之果不为人所食、独留木末之象。
  果不食必烂、核堕地又复生仁。穷上反下、阳将复生也。坤为舆。五阴载上九之一阳、有君子得舆之象。上九变柔有小人象。一阳覆五阴有庐象。
  变偶则破败矣、有剥庐象。一阳未尽犹可复生。君子得此、则为小人所载。
  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所覆、如剥其庐。盖君子能存阳德、能覆小人。小人阴属、势必欲害君子。然自古未有君子亡而小人能自容其身者。
  庐剥、则小人亦无所容矣。象如是、而占因君子小人而分也。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民指众阴。剥极思治。阳刚君子、民所共载。小人至此欲剥尽诸阳、不知其终不可用也。全卦当阴盛阳衰之时、故君子不利于所往。然能以阴承阳者无所不利、而应阳者亦得无咎、唯远阳而剥阳者凶。虽圣人之戒辞、亦阴阳消长之定理也。
  复复卦、下震上坤。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君子之道消而复长、有返于善之义。故为复。复卦次剥。按、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阳剥极于上、复生于下、复所以次剥也。全彖以阳刚来反、理势必亨。又震动坤顺、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为主、故凡有得于初阳者吉、无则否。二比初曰下仁、四应初曰从道。此皆得于阳者也。余三皆无得于阳者。独五以得中而无悔。三不中则频失频复而厉。
  上则去初最远、居卦之穷、迷而不复、宜其凶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阳氯渐生、至十一月、一阳之体始成、其卦为复。阳往而复反有亨象。内震外坤、阳动于下、顺而上行。反下为入、上行为出、皆以顺行、有出入无疾之象。先出后入、于语顺也。诸阳自此可亨、有朋类之来皆得无咎之象。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月而一阳来复、乃天运自然反复之道。此时刚德既长、君子可以有为、故于占利有攸往也。不言月而言日、犹诗言一之日、二之日也。
  临卦于阴之长则曰八月、欲阴长之缓也。此于阳之长则曰七日、欲阳之速也。又七为阳数、日为--、故于阳长之卦言之。八为阴数、月为阴物、故于阴长之卦言之。
  彖曰。复亨、刚反。
  刚德复反、有可亨也。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剥以顺而止、复以顺而行。道消之极、道长之初、未有不顺而能免咎者。出入朋来、阳之动。无疾无咎、以顺行故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阴阳消长、天运之自然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既生则渐长、故利于往。自内出为往。动而顺行以下、以卦德言。反复其道以下、以卦体言。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天地以生物为心。积阴之下、天地生物之心几息。一阳来复、而天地之心可见。在人、则恶极而善念萌动之时也。先儒以静为天地之心、程传以动为天地之心。然阴阳分动静善恶、不可太拘。盖天地之气、纯阴寂静之中未尝无阳。然必一阳之动、而后生物之心可见。在人、则所动之念有善有恶、必其善端之动、乃可谓见天地之心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闭关、休息安静以养微阳也。在人心、则善端之萌甚微、亦必庄敬以养之、不然复亡之矣。卦辞言出入无疾、而象言闭关息事。盖动者天地生物之心、而静者圣人裁成之道也。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一阳复生于下、复之生也。只、至也。居事之初、失之未远。复于善而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人有过失、或至于微色发声、困心衡虑。
  此则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修身之道无他、知不善而速改而已。
  六二。休复。吉。
  柔顺中正、近于初九之仁人。能比而下之、取友以辅仁者。复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克己复礼为仁。初、刚德之复仁者也。二能亲而下之、故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不中不正、处动之极。复而不固、有频失而频复之象。频失则厉、复则无咎。盖三爻在上下进退之间。巽以柔为主。巽九三刚而不中以比柔、故频巽而吝。复以刚为主。复三柔而不中以比柔而位刚、故频得、虽厉而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得补过之义。
  六四。中行独复。
  四在上下四阴之中、有中行之象。不比羣阴而与初应、有与众俱行、独能从善之象。此时阳气甚微、未足有为、故不言吉。然理所当然、吉凶非所论、吉凶非所论、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者也。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以其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所以修身也。
  六五。敦复。无悔。
  坤土有敦厚之象。四以应初而复。五虽与初无应、然以柔中居尊、因四之独复而能笃其行、厚其养、以复于善者、犹临之有敦临也。故可无悔。
  按、来注谓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无只悔者、入德之事。无悔者、成德之事。是以五胜于初也。然初曰元吉、五仅曰无悔、不得以五胜初。窃意此乃困知勉行、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百倍其功者。
  能如是、悔亦可无也。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中、中即天地之心。考、成也。以中道自成也。二四待初而复、学知利行者也、故曰下仁曰从道。五与初非比非应而复、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自即人一己百之意。盖五本远于阳、但以居中能顺、困四自返、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

《周易浅述》 相关内容:

后一:3

查看目录 >> 《周易浅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鲁ICP备19049252号-39